“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此處用“長”和“久”,體現了老子追求人生長久的時間觀。此處老子從時間的角度來發現天地“能長且久”的魅力,目的是試圖揭示天地“能長生”的奧秘,建構人體“長生”的思想基礎。
“動善時。”(第八章)這個“時”有“時機”之意,是一般的時間概念。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對孔子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此處老子的“得其時”,有助於理解“動善時”在人生哲學上的意義。由此可見老子對“時”的認識和重視。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此章如果看作是對時間的描述,無疑是很經典也很恰切的。但在《老子》中,言說的對象卻是“道”。如果不囿於語言的障礙,而從本真實際出發來理解,則此“道”就是時間。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老子對時間的宰製,即“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通俗地說就是運用曆史學的時間概念來理解宇宙學或哲學上的時間,賦予時間“自古及今”的向度,如此就容易“以知古始”,也就能清晰理解“道”的綱紀。
“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道乃久”,河上公注曰:“與道合同,乃能長久。”由此分析,能合“道”就能長久,則能長久也就是合“道”,可見此“道”與“久”密不可分。從“道”具有長久的時間性分析,很能說明此“道”就是等同於時間。這與老子對“道”的表述觀點是一致的,而且更加具體明確,所以可以看作《老子》時間觀的主要特質。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此章中有許多時間用語,河上公注曰:“甫,始也”、“此,今也”。筆者還發現,說“唯恍唯忽”、“窈兮冥兮”很可能指的就是時間。如果真能作此解的話,那麼此章就可看作是談論時間之“道”與存在之“物”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中既言“道之為物”、“道者萬物之奧”、“道生萬物”,又言“複歸於無物”、“道隱無名”等,可見此“物”並不是指與意識相對的“物質”,而是相當於今人所講可以泛指一切的“東西”。這種似物非物的“東西”,應該就是指時間。老子以“物”來言“道”,是受於語言局限的緣故。“古”“今”概念的出現,意味著人類開始靠主觀意識來宰製時間,即人類社會曆史時間觀的形成。“自古及今”體現的是曆史學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很明顯是具有向度的,是一般意義上的由過去向現在又向未來推進的。曆史時間概念雖然淡化了時間問題的哲學原味,但卻使人類可以擁有經驗感知的普遍的時間觀。這一時間觀中,所要麵對和解決的主要是人類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哲學問題。老子之所以能“以此”“閱眾甫”而“知眾甫之然”,關鍵就在他能深入淺出地對待時間問題,從曆史經驗和目前現實出發來考察時間之“道”中人事物運行變化的現象和規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第七章)此處用“長”和“久”,體現了老子追求人生長久的時間觀。此處老子從時間的角度來發現天地“能長且久”的魅力,目的是試圖揭示天地“能長生”的奧秘,建構人體“長生”的思想基礎。
“動善時。”(第八章)這個“時”有“時機”之意,是一般的時間概念。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對孔子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此處老子的“得其時”,有助於理解“動善時”在人生哲學上的意義。由此可見老子對“時”的認識和重視。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此章如果看作是對時間的描述,無疑是很經典也很恰切的。但在《老子》中,言說的對象卻是“道”。如果不囿於語言的障礙,而從本真實際出發來理解,則此“道”就是時間。在這裏,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老子對時間的宰製,即“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通俗地說就是運用曆史學的時間概念來理解宇宙學或哲學上的時間,賦予時間“自古及今”的向度,如此就容易“以知古始”,也就能清晰理解“道”的綱紀。
“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道乃久”,河上公注曰:“與道合同,乃能長久。”由此分析,能合“道”就能長久,則能長久也就是合“道”,可見此“道”與“久”密不可分。從“道”具有長久的時間性分析,很能說明此“道”就是等同於時間。這與老子對“道”的表述觀點是一致的,而且更加具體明確,所以可以看作《老子》時間觀的主要特質。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此章中有許多時間用語,河上公注曰:“甫,始也”、“此,今也”。筆者還發現,說“唯恍唯忽”、“窈兮冥兮”很可能指的就是時間。如果真能作此解的話,那麼此章就可看作是談論時間之“道”與存在之“物”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中既言“道之為物”、“道者萬物之奧”、“道生萬物”,又言“複歸於無物”、“道隱無名”等,可見此“物”並不是指與意識相對的“物質”,而是相當於今人所講可以泛指一切的“東西”。這種似物非物的“東西”,應該就是指時間。老子以“物”來言“道”,是受於語言局限的緣故。“古”“今”概念的出現,意味著人類開始靠主觀意識來宰製時間,即人類社會曆史時間觀的形成。“自古及今”體現的是曆史學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很明顯是具有向度的,是一般意義上的由過去向現在又向未來推進的。曆史時間概念雖然淡化了時間問題的哲學原味,但卻使人類可以擁有經驗感知的普遍的時間觀。這一時間觀中,所要麵對和解決的主要是人類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哲學問題。老子之所以能“以此”“閱眾甫”而“知眾甫之然”,關鍵就在他能深入淺出地對待時間問題,從曆史經驗和目前現實出發來考察時間之“道”中人事物運行變化的現象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