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也談莊子其人其書(2 / 3)

王萍:宋國蒙(或說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學界最新的考察、論證表明,莊子故裏在今山東東明境內。東明是莊子長期生活和著述、歸隱及死後安葬的地方(王萍:《道家思想與漢代史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29頁。)。

綜合已有的各種研究成果,可以發現至今為止也沒有完全把莊周的籍貫地址搞清楚。平實而論,莊周的出生地隻能有一處,但其生平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可能是在原出生地,也可能是有所變遷的;由於司馬遷所言的“蒙”地,沒有具體指明是出生地或居住地,所以也就無從知曉。至於“蒙”地於今應歸屬哪個區域,事實上也是無從稽考的。因此,對莊子的籍貫問題,一種最客觀的說法還是簡單表述為“據《史記》說是蒙人”,而不宜把“蒙”直接歸屬今天的某一地,以免貽誤後學。

二、生卒年代問題略考

莊周生活在哪一個時代呢?司馬遷說是“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又說楚威王曾請他為相。梁惠王,即魏惠王。因畏秦兵,自安邑(今山西省安邑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所以魏又稱梁)(哈爾濱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科:《先秦諸子文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5頁。)。按今天曆史學家的研究,梁惠王在位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沈堅主編:《世界文明史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2頁。),齊宣王是公元前320年至前301年(同上書,第234頁。),楚威王是公元前340年至前329年(同上書,第228頁。)。所以,如果《史記》之說可信的話,我們就可以肯定莊子是戰國中期的人。但是,莊周的生卒年代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近現代學者對這個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但得出的結論卻很不一致,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種說法(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第196頁。):

馬敘倫:生於公元前369,卒於前286年。

呂振羽:生於公元前355,卒於前275年。

範文瀾:生於公元前328,卒於前286年。

楊榮國:生於公元前365,卒於前290年。

聞一多:生於公元前375,卒於前295年。

從以上幾種說法來看,都推定莊周是戰國中期的人,但具體的生卒年代卻有差異。究竟哪種說法較為合理呢?不妨略加考辨一下。按《史記》,楚威王在位時,莊周已有賢名(按常理他當時至少是中年人),則他的生年不應遲於公元前360年。按今人的考證結果,惠施的生卒年代大致是公元前370年至前310年(沈堅主編:《世界文明史年表》,第237頁。)。按《莊子》,惠施與莊子是好友,惠施先死,但莊子的妻子過世時惠施還活著;從《莊子·至樂》篇所記“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來看,莊子的妻子過世時已是“老身”,可能已是老人了。如此說來,在公元前310年左右莊子也應該是年紀較大的老人了,那麼他的生年就有可能早於公元前370年,至少也應該早於公元前365年。至於卒年的推定,實際上隻有相關的而沒有直接的史料依據。從以往學者的考證來看,主要還是根據《史記》的說法來推測。胡適認為:“《史記》又說他和梁惠王(公元前370—前319)與齊宣王(公元前332—前315)同時(這兩個年代皆據《竹書紀年》)。我們知道他曾和惠施往來,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後(見《莊子·徐無鬼》)。他可能一直活到了公元前3世紀的頭25年。”(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第12頁。)

呂振羽認為:“胡適謂莊周死於公元前275年左右。然據《史記》,他與梁惠王同時。按梁惠王立於周烈王六年,適為公元前370年,是莊周應生於公元前370年前後。據張季同所考,謂莊周生於公元前355年,卒於公元前275年。是莊周壽為80歲,較梁惠王為後生。餘因認張氏所考,在大體上是可信的;而其生卒之一定年限,則仍有近於臆斷。”(同上書,第84頁。)不難發現,胡、呂之說都是據《史記》而“臆斷”的。這還得從《史記》“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一句說起。此句究竟是指“與梁惠王、齊宣王在位的時間同時”,還是指“與梁惠王、齊宣王的生卒年代同時”呢?結合史實來看,無疑是指與“在位的時間同時”。前已提及,梁惠王在位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前369年至前319年,齊宣王是公元前320年至前301年,從時間上看兩人在位的時間順序如同是先後王交接一樣,剛好可以銜接上。由此可以推測,所謂的“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可理解為“既與梁惠王同時,又與齊宣王同時”,則這個“同時”所代表的時間段就應該大致是公元前369年至前301年,可見司馬遷的話雖然模糊,卻又相對準確。值得注意,齊宣王是卒於公元前301年(按《竹書紀年》是公元前315年,實際上是更提前了),如果莊周真是“與齊宣王同時”的話,那麼完全沒有理由說他活到公元前275年,可見胡適、呂振羽的說法是很不可信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在《史記》的基礎上再依據《莊子》文本的相關內容,來證明莊周在齊宣王過世之後還活著或還活多長。這樣的考證是很艱難的,因為幾乎沒有可靠的史料依據,隻能作一些相對合理的推測。據《莊子》文本,沒有提到“宋國滅亡”之事,但似乎有些語句預示了莊周有亡國的前兆,如侯外廬在《莊子言行裏的身世消息》文中說:“在他的什麼年齡宋國亡國,不可確考。但他‘有亡國之事’的暗示,見於《至樂》篇。”(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第134頁。)即《莊子·至樂》篇中“莊子之楚”與空骷髏的對話一段,其中有“將子有亡國之事”一句。據曆史記載,宋國是在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白壽彝總主編,徐喜辰、斯維至、楊釗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下)》,第958頁。)。如果莊周真是活到宋國滅亡之際,那麼也就可以推測他在公元前286年之前的幾年裏可能還在世。馬敘倫《莊子年表》推證是活到公元前286年,範文瀾也同此說,都是把宋國的滅亡年代定為卒年的下限,雖然並非毫無道理,但明顯都是非常牽強的。楊榮國認為是卒於公元前290年,與馬、範之說相比更符合《莊子》的“本意”,但也是不盡可靠的。聞一多認為是卒於公元前295年,大體上與《史記》較為切合,也不違背《莊子》的“本意”,但仍缺乏充足的證據。但從總的來看,對於生卒年代的推測,筆者認為馬、楊、聞三家的說法相對比較可信;分開而論,馬、聞的生年說與聞、楊的卒年說更能與《史記》、《莊子》同時相吻合。由此可見,目前學界大多認同馬敘倫的說法,其實並不是最佳的選擇。話說回來,由於史料的缺失,莊周的具體生卒年代確實已經無從考辨,應該是研究這一問題的最可靠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