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趙光義59歲了。糾纏他近18年的箭傷終於不可控製。他病情惡化,生平第一次在便殿決事。
他下令靈州前線停戰。之所以這樣做,無外乎2個原因:1兵乃不祥。皇帝要以休戰來邀上蒼之幸,懇請賜福再延長他壽命;2以他的性格,這次定還是賜陣圖、定計劃、全程遙控戰局。這時他再也支撐不住了,隻有放棄。
之後1個多月時間,宋史再無任何記載。很明顯,帝國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健康。但舉傾國之力,也無法延緩一個人生命的流逝。
3月15日,大契丹封李繼遷為西平王。20日,遼太妃西征大捷,河西黨項歸附大契丹。於是大契丹西邊疆土大為擴張…
3月28日,趙光義終於病倒,徹底無法料理國事。29日,最後的時刻終於來到!皇帝駕崩在——萬歲殿!這是命運的輪回嗎?20多年前的那個風雪交集的夜裏,他匆匆走進了這個神秘世界,去麵對哥哥的屍體,如今居然也要從這裏離開…
宋人對自己的這位皇帝評價很高。因這位皇帝為他們開啟了仕途的大門(冗官之患也就從太宗朝開始)投桃報李,宋人對這位皇帝不惜溢美之詞,說他不僅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且之前就協助太祖皇帝奠定了大宋基業。完全是位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超級皇帝。
到元人在《宋太宗本紀》裏對他評價就沒什麼顧忌了“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是說他對哥哥不敬“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是說他對弟弟、侄兒、嫂子的不仁。最後一句“後世不能無議焉”說他身後會有些議論。
但其實這些都是私德,與軍國大事的成敗無關。與之對比的是李世民親手幹掉自己哥哥弟弟、逼自己老父退位、又貶死了自己太子,無論哪點,都比趙光義做得狠。但一點都不影響千古一帝的名望。
因無論如何,趙光義從他哥哥手裏接過來的江山,是欣欣向榮、統一將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麵。而到他死時,扔給下一代的卻是一破爛攤子。契丹人已占據了上風、黨項人再不是臣子、連國內都爆發了四川大起義。這一切,都是他親手造成的!於是我對這位皇帝隻有3個字評價——大賤人!
分析下趙光義的能力組成元素:他強在哪?弱在哪?
趙光義20歲剛出頭就當上了開封尹,此後一直在全國行政部門裏主持重要工作。他官場經驗豐富,處世待人得體。甚至全國一盤棋,他比誰都明白該怎樣去下,是太祖朝第一能吏。這都是他遠遠超過趙家其他男性成員的資本。甚至曆史證明在某些方麵,趙匡胤都比不上他。但可惜的是他瘸腿:軍、政不分家,可他隻有一手硬。
趙光義唯一致命缺陷就在軍隊。因他沒資曆,更沒軍功。而軍隊是個奇妙的世界。在那裏,不管你怎樣和藹可親又或慷慨大方,甚至哪怕你天生就長了張皇帝臉都沒用!想在軍隊裏稱王,你必須要有實打實的能耐“錢壓奴婢手,藝蓋當行人”是騾子是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偏偏趙光義是個鬥智不鬥力的人。
公平的說,趙光義為政之道首推一“勤”字。曆代所有皇帝中,能做到每天都上朝視事的可能隻有他一個人。這樣的出勤率一直堅持到了995年12月。直到那時,他才效仿漢宣帝5日、唐太宗3日、唐高宗隔日視朝之例,變成3日一視。可這又怎樣呢?
一句話,是他的追求害苦了他,更害苦了他的國家。他全心全意去做著他沒法勝任的事,且每次的運氣還都差到了極點。他應該是個政客,本不該成為帝王,卻有著那麼崇高的理想。於是…無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