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使契丹篇(1 / 3)

帶著滿肚子問號,他們見到了傳說中的少年英雄。可惜自古名將如美人,終有一天見白發,這時的王德用已須發皆白,但花甲老將威風不減當年,遼國人一見麵就奉送了頂高帽“您的大名我們久仰了,今天有幸相見。今年澶州一帶大豐收,都是您治理得好啊”

王德用微微一笑“當今天子聖明仁德,所以才連年豐收”套話不去管它,精彩的在下麵,王德用給他們介紹了一些當時的大宋人員職務調動,比如自己就是一個月前剛剛調來澶州的。另外具體有誰史書沒寫,但蕭特末、劉六符兩人的反應是聚精會神甚至警惕戒備地聽。他們到底聽到了什麼?答案應該隻有一個:大宋正在向北方集結力量。麵對威脅,宋朝選擇了強硬對抗!

這之後,才有了遼國使者對富弼的私下聊天。他們把遼國皇帝的真正目標說了出來。有兩個:要麼把土地交出來、要麼把宋朝公主嫁過去。兩者必得其一!

土地,宋朝開國以來的確丟失過,如李繼遷攻取的靈州。但公主?宋朝不是唐朝,更不是漢朝。漢朝從劉邦開始,曆代君主就有市井無賴氣息,為人做事隻講手段,難得講到品味和正規。尤其那時更沒後來所謂的道學禮教,女子再婚、甚至私生子,都沒什麼不光彩。如漢人絕世名將霍去病,一點都不隱瞞自己是私生子,且是奴仆所生的私生子身份。所以漢朝皇帝們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可把自己公主嫁給北方蠻族。當然了,他們做這種事時也同樣的不正規,通常都用宮女代替…唐朝則是一胡漢難分的時代。李氏皇室血統裏就帶有胡人血脈,由此衍生出後來一次次向異族求援,來平息國內叛亂。直到出現安祿山,胡人終於尾大不掉,挖出了唐朝覆滅的大坑。這種心態下。他們不介意與異族人通婚。何況他們的強者身份,也讓通婚沒屈辱感…

但宋朝不行!趙匡胤、趙光義雖出身平民,但向往文化。禮教大防、漢本位思想,都在這時複蘇,後來的程朱理學能在宋朝生根發芽,絕非偶然!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尤其這時宋朝處於劣勢,通婚就是比戰敗求和、丟失領土更大的奇恥大辱!

說出了條件,兩個遼國人很可能也看到了富弼的憤怒,趕緊又加了句話“可從?從之。不可從?更以一事塞之。王者愛養生民。舊好不可失也”能答應就答應,不能答應就算了,找個理由搪塞過去。您可千萬別發火,咱們兩國友好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可3月26日進了開封城,這兩人的嘴臉再次變化,和剛到邊境線上差不多。除了給仁宗皇帝跪下磕頭是免不了的,說出的話卻完全是上國身份。

首先本著國書精神,宋朝先得把以往幾十年虐待遼國的理由解釋清楚。然後遼國使者來了段慷慨激昂的臨場發揮。劉六符說:你們南朝總在邊境挖溝幹什麼?不就是防著我們的騎兵嗎?告訴你們,那半點用都沒!我們扔點蘆葦稻草什麼的就能跳過去!實在想來狠的。我們10萬騎兵每人扔一包土就足以填平它…說完甩手下殿,留下大宋君臣在那兒喘粗氣。

好半天,趙禎問:大家說話,現在這事該怎麼辦。問題該怎麼答…

滿朝文武沉默了好長時間,最後站出來的是當時宋朝理論上學問最高深的人。前狀元、現翰林學士王拱辰。王狀元翻閱浩如煙海的前朝史料,終於找到了遼國的一小紕漏。

他說,太宗皇帝當年打下北漢後的確突然進攻了幽州。但那是在另一個突然發生的情況下才做出的決定。契丹人先是表示中立,可卻又悄悄的發兵支援北漢,被我們發覺。才在石嶺關發生激戰,我們的郭進將軍大獲全勝。我們完全是被迫應戰啊!至於進攻幽州,麵對挑釁,我們還不能發泄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