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以韓琦代範仲淹出京,任陝西宣撫使。河東宣撫使任中思則始終未成行。
在這樣局麵下,宋史迎來了一經典時刻:1043年9月3日,這一時刻不僅是仁宗朝的中點(宋仁宗此時已登基21年半,離他駕崩還有19年半)而把眼光放寬,更可知道這一時刻也是北宋曆史的中點:此時距離趙匡胤陳橋兵變、大宋開國已過去了83年多,而離靖康之恥、兩帝北狩的亡國時間也隻剩下了83年多…
宋仁宗把兩府大臣及禦史以上官員都召進皇宮的天章閣裏。首先由皇帝率領,參拜了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的禦像,然後來到書桌前,桌上己備好了筆墨紙硯:大家對國家現狀都己有所了解,現在就把你們看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都寫出來,以振興國家!
那一天,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心情澎湃,或在當場、或在回家深思後,都寫出了自己見解。曆史記載留下了範仲淹的那篇著名奏章《答手詔條陳十事》他把問題及改革辦法,具體細化在10個方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這10個方麵共30個字。看著很枯燥,但內涵超豐富。我們來逐條分析:
1明黜陟。這條講的是改變宋朝當時做官最重要的升遷製度“磨勘製”即文官每3年一次、武官每5年一次,可把政績呈交考課院去審查,如沒重大過失,就可升官一級。這製度是趙禎父親趙恒創設的。它使官員們鈍化。它考核的不是誰有多優秀,而是誰犯了什麼錯誤。於是大家都在避免犯錯,沒錯就能升官。這樣誰還敢去做事呢?
所以範仲淹要改的第一條就是它!從官員辦事精神上去革新、從獎懲條例上調動積極性。具體做法是把太祖、太宗朝的保薦製度和真宗朝的磨勘製結合起來。考察一官員優劣,不僅要看他是否出錯、更要看他的成績,這成績就由宰相、樞密們來確定。同時規定經保薦而做官的3年一次磨勘、自己申請而做官的要5年一次磨勘。這針對的是官員富家子弟,這些人有門路。就是壓製他們!還有就是完善懲罰條例:以往磨勘,隻要不犯錯就能升官,現在別想了。無能即是錯!以後但凡無能的…別怕,不是罷官,是另外安排。
2抑僥幸:那還是偉大慷慨的真宗皇帝的恩典。從他開始,大宋官員們每年都熱切盼望著年終的南郊祭天大禮、還有皇帝生日。那兩天,從兩府大臣到各路提點刑獄以上的官員,都可向朝廷申請:請恩蔭我的兒子侄子們吧——從此,這些官二代們就正式當官了。而恩蔭製度還有強烈的等級觀念在裏邊。禦史以上。每人每年都可恩蔭一人做京官;少卿監可恩蔭一人充試銜;其他可恩蔭一人任齋郎。範仲淹計算說:一翰林學士,年少中舉,30多歲就進入兩製的高材生們,隻升不降的官場生涯。做個20多年有什麼難處?如此,就是20多個不經科考就進官場的二世祖!長此以往,大宋官場會是個什麼樣?所以要改!以後轉運使和邊防上的文官,必須任滿2年才可提請恩蔭。兩府及兩製高官。每年大禮時隻許恩蔭1子,且必須是親生兒子,連侄子都不行。且閣館要職。從此不許高官子弟們輕易進入,不僅要考,更要經過保薦才可以!
3精貢舉:大宋人才來自科舉。科舉取決於考題。而考題,就決定了人才平時都學什麼。無數學子們在背誦儒家經典,學作詩詞歌賦,這樣的“人才”對治理國家,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無非都是以仁治國、與民休息、勤政愛民之類老生常談,說白了,就是在背孔孟語錄。對於抵禦契丹、黨項,還有怎樣為國家生產財富,半點實用價值都沒。
要改,就要從教育體製上改!要“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先考策論再考詩賦,不要虛誇詞飾之臣”另外還有一細節:把彌封卷製度廢除!以後考卷都要露出考生的實名。理由?看不見名字,就失去鄉裏舉薦選才的本意了,以後基層官員誰還會為朝廷選才呢?至於作弊,你們考官是幹什麼的?監察院、開封府又是幹什麼的?隻要仔細察,狠處理,就定能刹住歪風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