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國本篇(1 / 3)

這樣就導致了兩個後果:1國家再沒新的調控舉措,任由國事隨遇而安,官員們隨國同安,由此流傳下千古豔羨的盛世傳說。2皇帝病倒,臣子頂上。總得有人管理國家吧?一大批名臣冒了出來,這種既照顧好皇帝、又管理好國家的行為,讓所有朝代臣子們欽佩,造就他們不滅的英名傳奇。可也有局限。試想既是賢臣,就得跟著皇帝走。皇帝病了,也不能自作主張。於是仁宗朝就變得平湖秋水,平沙落雁,一切遵循舊製,以平為主了。

在以前的敘述裏,仁宗朝給我們的印象是對外失敗,不斷的妥協。對內墨守成規,得過且過。尤其宋仁宗本人太寬容、太軟弱了,他縱容得自己臣子都敢當麵無禮。這樣的皇帝當得實在太失敗。可為什麼大宋變得這樣繁華興旺了呢?這是怎麼搞的?

其中道理,可參照曆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漢武帝。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對內對外一律鐵腕政策,不管國內豪強還是塞外匈奴,隻要惹了他,沒不倒黴的。讓千年後的漢人都為之自豪!但稍等,去看當時民間生活及國家成色。連年戰爭,威加天下,漢武帝本人強如天神之後,漢朝百姓們的生活。

不用我說,看他自己的《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這是條無可奈何的真理!無論出於什麼樣目的,不管戰爭打勝了還是輸慘了,對國力、民生的消耗都是驚人的。就算以“文景之治”攢下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沒完沒了的征伐。還有:這道《罪己詔》不僅是對戰爭的總結,更是對內政的懺悔!他以強權統治國內,用各種辦法把民間錢收歸國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偉業。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匈奴被他趕得遠遠的之外,漢朝人己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徹底貧窮了!

在這種對照下,看著開封城裏的繁華,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對於漢武之強硬,來體驗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樣在外族欺侮、內臣無禮的境地下,把國家治理得這樣文明昌盛的呢?

宋仁宗一直默默隱藏在幕後,他的臣子們不管是怎樣的性格,都可暢所欲言。沒生命危險的為國家作事。

請問這種施政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們也都對他百分百忠心,從沒人想過背叛他!你說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拋開這些都不講,隻說他的仁慈和這一朝的繁盛,就是對大宋子民們的最好恩賜!

6月16日,放宮女214人出宮。7月14日,“十閣”中最驕縱的劉氏、黃氏被趕出皇宮,出家先為道,後為尼。15日。放宮女236人出宮。

9月16日,廣南西路提點刑獄使李師中上奏:邕州知州蕭注欲伐交趾、宜州知州張師正欲取安化軍,臣恐交趾人會聞之生恐,非我大宋之福。請朝廷嚴加約束蕭注等勿生事端。朝廷從之。

11月9日,趙光義之孫、趙禎的堂弟汝南郡王趙允讓(其親生兒子趙曙即下一任的大宋皇帝宋英宗)去世,追封濮王。5年多之後,已登基為帝的趙曙就將命群臣議論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地位。史稱“濮議之爭”

嘉祐5年(1060)5月,董氏再度生下趙禎第11女。但全天下盼星星盼月亮的太子卻總也生不出來…

7月12日,歐陽修、宋祁等主編的24正史之一的《新唐書》250卷編成。來向大宋建國100周年獻禮?

嘉祐6年(1061)5月29日。大契丹東京留守、陳王蕭阿剌來朝,痛陳利弊,引起耶律洪基不悅。北院樞密使蕭革趁機進讒,蕭阿剌無罪遭誅。人皆冤之。後世評論:如蕭阿剌不死,便不會有皇太叔耶律重元、魏王耶律乙辛之禍。

8月10日,命三館、秘閣校對後世被列為24正史的《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有殘缺遺漏者盡量補全。可見由於李延壽作《南史》《北史》使得有關南北朝的史書在唐時編撰,至北宋時便已有殘缺。

閏8月20日,富弼因母喪丁憂之後,力辭宰相之位。於是仁宗朝的上層建築作出了最後一次調整:宰相:韓琦、曾公亮;參知政事:歐陽修、孫抃;樞密使:張昪;樞密副使:包拯、胡宿。當然還有一人也需重點介紹:調回京城的司馬光擔任了一非常絕妙的職務:修起居注(不久前還剛被任命為知諫院的諫官)這是比館閣學士們更能接近皇帝的差使。每天工作就是給皇帝寫日記,他可最大限度了解皇帝每一個舉動。這樣,他就能第一時間掌握到皇帝的心理動態,知道在什麼時間跟皇帝說什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