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進京篇(1 / 3)

對不起!功名心和政治手段,並不會與心靈的純潔相矛盾。最簡單的例子: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劉備冒雪衝鋒、三顧茅廬的來請他?王安石這樣做,隻能證明一點:他是個想做番事業的人,也是個明白現實狀況,懂得要達到目的,必須使用些手段的人。

26日,因禦史中丞王陶舉薦,呂公著、司馬光2人被任命為翰林學士。

4月19日,又任命王陶為翰林學士、司馬光為禦史中丞。隨後,司馬光就上了那份奏章,一共9個字。修身之要3:仁、明、武;治國之要3:官人、信賞、必罰。且他鄭重地說,曆經仁、英、神三朝,他都用這9個字報效國家。字數雖少,卻是他平生所學的全部!

神宗皇帝有點發呆,鑒於司馬光的鼎鼎大名和以往種種神奇表現,無論如何也不能小看了這9個字?但要從這區區9個字裏找出生錢救國的辦法,像還需要個向導?趙頊私下裏找到司馬光,來點實在的行不?

行!司馬光說:國家不是沒錢,按年度總收入來算,己是華夏民族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了。之所以出現赤字,問題在於亂花。司馬光提議要全麵核查國家各項支出,定出來節省的具體部門具體數字。

皇帝眼睛亮了,這和他的想法完全一樣。司馬光準確找到了帝國衰敗的焦點。接下來的事更讓人興奮,司馬光立即投入了工作,他和滕元發配合,把現在的財政與仁宗時的1042年相對比,迅速找出了這些年奢靡浪費的地方。

接下來呢?20歲的皇帝摩拳擦掌:司馬愛卿,明天朕就下令成立設置裁減局,由你任長官,為朕把國家的局麵扭轉過來吧!卻不料如火的熱情迎頭就被澆了盆冷水!

司馬光安靜地說:陛下。我沒空!

“啊?為什麼”請想像神宗陛下驚愕的表情…

司馬光回複以一臉的聖潔光輝:臣有本書要寫,先帝曾看過的,還賜名《曆代君臣事跡》。它詳細記錄從古至今所有朝代興亡之事,用來指導皇帝怎樣治理天下。它是這樣神聖、又是那樣偉大,無論如何我都要完成它…所以,找錢的事,您還是另找別人吧。

神宗凝視了司馬光很久,終於還是放他走了。這片刻間,這一對君臣對對方都有了些許了解。司馬光果然是老滑頭,一眼就看出了趙頊要幹什麼?這太冒險了。很像漢武帝早期時召天下儒生進京議事,結果儒生們一擁而上,大放厥辭,把武帝的奶奶竇太皇太後惹火,把為首的武帝兩位老師殘酷虐殺。宋朝雖不至於砍頭,可活罪也難免。在這種時刻,老混蛋隻想“不問蒼生問鬼神”站在一超然位置上,可谘詢、可交談,卻絕不做第一隻飛上枝頭的出頭鳥!

7月19日。神宗朝名人、日後被稱為“護法使者”但實際卻盡毀其恩師王安石的變法初衷,使得新黨第二輪失敗的呂惠卿被王安石舉薦給宰相曾公亮,而得以出任集賢殿書籍編校一職,成為宋神宗的近臣。

8月12日。宋夏恢複榷場互市。

9月23日,江寧知府王安石二次進京,任翰林學士。

現在來比較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人都以執拗、倔強、不妥協著稱,不過一旦比較起來就會發現。司馬光差多了,有三件事可參照:

1在長官麵前:王安石第一次進京當官時,曾和司馬光同在包拯手下工作。某一天京城內牡丹花盛開。包拯一時高興,請全衙員工喝酒。席間兩位未來的大佬都聲稱生平從不喝酒。包拯正在興頭上,哪肯放過?親自過來勸酒。幾番堅持後,司馬光投降了,他舉起了杯子。而王安石不管領導怎麼說,不喝就是不喝!

2在官司麵前:司馬光的表現在濮議之爭中己很清楚,此人絕不會硬挺到底。王安石不一樣,他是個死硬派。第一次進京時,他當知製誥,兼責京城刑獄,當時發生了這樣一案子:兩個少年是好朋友,一個養了隻非常好的鵪鶉,另一個想要,想要的這個仗著是好朋友,居然抱起就跑。結果事大了,他朋友一時情急,追上去一刀就把他剁了。出人命了!開封府判凶手死刑,王安石不同意。他說按宋朝法律明文規定,公然搶奪和偷盜都是賊,凶手的鵪鶉被搶了才去追,才殺人,明顯是捕盜,是合法行為,怎能判刑呢?更何況是死刑?這件事被上報到審刑院和大理寺,最後結論是…王安石是錯的。按規定他得道歉,但王安石給出的隻是3個字“我無罪”不管對麵是什麼大佬、什麼勢力,我不想低頭,誰也別想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