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起始篇(1 / 2)

直史館蘇軾上書反對,並當麵指責宋神宗“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趙頊悚然驚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轟轟烈烈的改革第一炮就被蘇軾打成了啞彈,大家可想見王安石的憤怒!於是當神宗皇帝提出要用蘇軾為修中書條例時,王安石堅決反對,將蘇軾任命為開封府推官。

6月22日,禦史台老大呂誨也被王安石拉下馬來。呂誨事件具體說來跟變法其實沒多大關係,它的起因和母愛的神聖博大有關。話說未來強大無比的“女中堯舜”英宗老婆、神宗老媽高太後最愛的兒子並不是長子宋神宗趙頊,而是次子、岐王趙顥,愛到了必須每天見麵,形影不離的程度。具體做法就是把已成年的趙顥一直留在皇宮裏,不趕到外麵去住。

她犯天條了!真是公公(仁宗)死得早、丈夫(英宗)死得早、婆婆兼姨媽(曹氏)脾氣好,慣得她無法無天。曆代皇朝用血的教訓總結出一準則:皇宮裏隻能有一個皇帝、外加一個皇太子,這兩個與皇位有關的男人存在。其他皇子一律趕到外麵、甚至趕到外地去住,越遠越好!不然小心政變隨時發生!

可高太後就是不在乎,她的喜好、她的意誌,比國家安危都重要!這在以後成了事實,以此類推,留個心愛兒子就近居住有什麼大不了!

於是一叫章辟光的大臣上書提醒,她卻勃然大怒,命神宗從重從嚴處理這個姓章的!神宗沒辦法,孝子是要聽話的,隻好命令把章辟光外放。這時滿朝文武沒人敢說話,隻有王安石站了出來:章辟光沒任何錯誤,不必處理!

呂誨就在這時借高太後的勢力,用這件事彈劾王安石!平心而論:王安石錯了嗎?隻是說了句公道話而已。和之前英宗朝呂誨他反對濮議時不是同一性質嗎?那為什麼呂誨會反對王安石呢?答案就在他寫的彈劾奏章裏。裏麵總結了王安石十大罪狀“慢上無禮、好名欲進、要君取名、用情罔公、徇私報怨、怙勢招權、專威害政、淩鑠同列、朋比為奸、動搖天下”大得嚇死人的罪名,更說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外示樸野、中藏奸詐…”

但神宗皇帝這次頂住了老媽的壓力,保住了王安石、罷免了呂誨。任命開封知府呂公著為禦史中丞。而任命呂公著的原因則是因呂公著的兄長、樞密使呂公弼反對王安石,王安石要借呂公著來逼樞密院傾向自己。

以上就是王安石氣死唐介、趕走呂誨,pk掉此前最著名的兩位吵架王的經曆。按說這種戰績換在神宗朝前,足以讓他睥睨天下,咳嗽一聲都壓倒大宋官場了。但這時不行,沒人服他。

本月,大遼北院樞密使、魏王耶律乙辛加封太師。四方軍旅之事,由乙辛便宜從事。契丹諺語“寧違敕旨。無違魏王白帖子”

7月17日,新法第一項法令出台,它完全滿足了官場需要,沒損害他們半分收入,同時又讓國家稅收成10倍的翻番增漲。可鬱悶的是,仍有人跳出來聲色俱厲地反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均輸法出台!迅速讓京城裏的達官貴人,甚至皇帝看到了新法的效果,又巧妙躲開了古代中國最大的根基命脈——農業。

時機沒到。絕不去動最敏感、最基礎的東西。

均輸法屬於商業,它關係到開封過百萬居民的生活現狀。我們都知道:大城市的繁榮取決於周邊小城鎮及農村的供給。它就像一龐大的蜂王,全體工蜂們都要全力以赴供養它,才能把它養胖。反過來它再吐出營養來繁衍整個蜂群。

開封城也是這樣,為了繁榮它,趙匡胤建立了一叫發運司的部門,它的長官發運使負責淮、浙、江、湖等6路漕運。把南方的柴、米、茶、鹽等一係列好東西運到京城來。可時間長了,就顯出了它的弊端。

發運司隻是個執行機關,隻能按命令到某地去征集、運送東西。而決定運什麼東西的。卻是京城裏三司省的某位大佬,他老人家看著不知哪年哪月存下來的底檔,說有個地方出產這東西。行!大筆一揮,把發運使派到那兒去攤派。

這讓整個漕運亂七八糟,很多時候,這地方沒這產品、任務卻來了;那地方有這東西、卻爛在當地不要。浪費吧?別急!還有更浪費的!

京城裏的供需更混亂,三司的大佬們都是口不言利、手不粘錢的“君子”,他們怎會去下市場調查呢?於是京城裏急需的,往往運不上來。京城裏積壓的,倒源源不斷湧了進來。長此以往,供需脫節,但奇妙的是京城反而更繁榮了。

針對於此,王安石的辦法是給發運使增加權力。要讓發運使有權力知道京城裏需要什麼、各地都出產什麼,這樣由他來決定到什麼地方、用什麼價錢、買什麼東西,這就等同於國家開了個買辦大公司,解決了以往供需脫節的問題,也讓國家在買與賣間賺到了錢。

而同時,王安石也完全沒違背自己競爭宣言,沒動官員、百姓們的半分稅收,就讓國家得到了實惠。在實際運作中為做到這一點,王安石選中了一合適人選——薛向。以前擔任過開封府的度支判官、陝西轉運副使,理財絕對是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