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派兩個太監秘密外出打探消息,這是千真萬確的。說來這是神宗朝的一大絕症,北宋帝國在最接近完美複興時,就是一太監敗壞了千載難逢的時機。讓宋帝國從進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萬丈懸崖的一線天突然掉了下來。而本來。宋朝己把勝利抓在了手裏…
這時派出的這兩個太監,第一有名有姓、第二神宗也親口承認了。文彥博出麵替反對派說話,皇帝則親口說出派了兩位內侍出京,回報說沒擾民的事。才引出了文彥博那句貌似悲憤填膺、大義凜然的反駁“韓琦,三朝宰相而不信,卻信兩內侍”
但我認為:真正讓趙頊回心轉意的,應還是那個夢——國家富強、打垮西夏、收複燕雲、威服遼國,恢複漢唐輝煌!那是王安石和他密謀確定下的大宋國運走向、也是這場變法的秘密大宗旨!如否定了青苗法、中止新法進程,那些就都談不上了…國家又會回到仁宗晚年時的頹廢糜爛局麵,甚至連那時也不如。因至少那時還沒現在這樣大臣分成兩派、彼此水火不容的狀態。
從這件事上也可看出年輕時代的宋神宗在堅定中一直存在的猶豫不決,這其實是心高誌大的人通常都會得的病——追求完美。具體體現在趙頊身上,就是邊企盼著變法圖強的美好結果、邊又想著盡量安穩,別出大矛盾,別讓國家傷筋動骨。
可年輕的他沒意識到什麼叫改革。那是要讓國家刮毛洗髓、脫胎換骨,遠比傷筋動骨強烈一百倍!不這樣,怎能改變100多年來的繼定習俗,搶回被各種特權階級壟斷霸占的國有資產…這件事他始終都是不懂的,因他永遠都在追求著完美…
3月,怒火萬丈忍無可忍的司馬光決定發起總攻。這次他繞過呂惠卿等爪牙,直接給王安石寫封信。信是這樣開頭的“…竊見介甫(王安石的字)獨負天下大名30餘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鹹謂介甫不起則己,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鹹被其澤矣”這段話大大有名,幾乎被每本寫王安石的書所引用。司馬光意思是說:王安石30多年來名滿天下。品德能力都太高了,誰都相信,他除非不當宰相,當了宰相,幸福太平的和諧社會立即就能實現…
這封信非常長,非常有名,收錄在司馬光的個人文集中,名叫《與王介甫第一書》,字數超過4千字,裏邊有三個論點。可說非常明確、非常重要。可換來的隻是王安石一張不超過百字的小回條。於是保守派們義憤填膺、大聲疾呼。我們首領被輕視了。王安石竟這樣傲慢!
於是司馬光再接再厲,不達目的不罷休,又寫了《與王介甫第二書》。這回焦點集中在青苗法上。警告王安石:你要再這麼搞下去,不出幾年。就會出現“父子不相見、兄弟離散”的可悲局麵,國將不國了。
提到青苗法,王安石不能再沉默了。有曆史學家說王安石辯才無礙。很可惜,不是的!頂級的人,能通過談話讓反對派成為讚成派、把敵人變成朋友變成下屬。而王安石隻能把對手說沒詞了,說得氣死(如唐介),這樣造成的後果更惡劣,對手們隻是一時沒話,可事後越想越怒。變本加厲的找茬。何況有些人是王安石永遠都說不服的,如司馬光。
現在王安石明知沒法溝通,還是回了封3百多字的信。它在曆史中也非常有名,就是那封《答司馬諫議書》。針對司馬光信裏所說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招致天下怨謗”這5條,王安石逐一答辯:
——受命於皇帝,在中央確定法令,交給有關職能部門實行。這不是侵官。
——各條法令都有據可查,是先王先聖做過的,用來興利除弊,不是生事。
——為天下理財,皇帝沒奢侈濫用,大臣沒中報私囊,不是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