撻不也曾因薦磨古斯有舊恩,於是遣人招降磨古斯。磨古斯於是詐降。10月6日約降當天,磨古斯乘虛偷襲,耶律撻不也當場戰死。阻卜各部落如烏古劄、達裏底、拔思母更是信心大振,紛紛響應,合兵進攻倒塌嶺。8日,遼道宗下令諸路征兵。9日,鄭家奴率兵火速增援倒塌嶺。10日,遼道宗耶律洪基親自駐蹕藕絲澱。以耶律禿朵、撒八2人並為西北路行軍都監,一定要把這次阻卜部叛亂鎮壓下去!11日,給烏古部3千良馬。12日,阻卜轄底部劫掠遼國西路群牧。19日,烏古敵烈統軍使蕭朽哥奏捷。11月27日,南院大王耶律特末奏稱:阻卜叛亂已平定。元祐9年(1094)1月,烏古劄部投降。拔思母、達裏底部繼續造反。2月,拔思母部投降,達裏底部繼續造反。3月,達裏底部投降…
視線轉回宋朝國內:2月5日,親政後的宋哲宗以提拔2個人開始了自己的‘紹聖紹述’之路:戶部尚書李清臣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兵部尚書鄧溫甫(曾因避諱高太皇太後之父高遵甫之故,改名鄧溫伯,現在又改回來了)被提拔為尚書右丞。而3月4日,尚書左仆射呂大防罷相。
14日,大事來了!皇帝親政,國家照例舉行恩科考試,各省考生雲集京城,在殿試這一關上,他們遇到了一道改變曆史進程的考題!
這道題之所以能出現,很大原因是因蘇軾走了。如他不走,以他的資曆、官職、文壇地位,考題必出他手。可惜,誰讓他走了…
出題的這人很有來頭,就是剛被提拔的李清臣!隻以官方紀錄來看,他絕不在蘇軾之下,甚至有些地方還要超過。這人是神童,別人是7歲可作詩。他7歲時就寫出了幾千字的文章。與蘇軾比較,三蘇當年進京趕考,轟動一時,歐陽修說蘇軾定會取代自己。成為下一代文壇領袖。可歐陽修還說過,李清臣的才華和蘇軾同一級別。同樣是進入館閣,蘇軾參加的是特試,李清臣和大家一起考,拿了第一名。這樣的才華讓他平步青雲,在官員隊伍裏鶴立雞群,於是另一件別人夢想不到的好事主動找上了門——北宋著名高門大閥韓氏家族看上了他,韓琦的哥哥把女兒嫁給了他。
所以說:李清臣在當時,是遠比蘇軾還要閃亮的官場新星。這樣的本事、這樣的婚姻,一般來說。隻要他平穩運營下去,不必求什麼突出表現,都注定了是位頂級高官。可惜沒多久,他就倒了,因他的性格…
新黨當政。他不往裏摻和。在別人眼裏,這很正常,他是韓琦的親戚、是舊黨。但元祐時期高太皇太後廢除新法時,他才把整個官場都嚇了一跳。他站出來和司馬光他們辯論,一條條、逐字逐句反駁:新法哪裏不好?先皇哪裏失政?我們來講清楚!
這時人們才看清楚,韓家的女婿、李清臣居然是王安石的信徒!那他為什麼不在新法實行的15年裏積極參與呢?這時樹倒猢猻散,他一個人出來逞能。不是找死嗎?
不!這是一位大才子的特殊心理。當別人一窩蜂擁上去爭名奪利時,他遠遠地站著,這叫清高。當別人爭先恐後躲開,怕惹事時,他站出來獨自麵對,這叫操守…愛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信念,蔑視凡人所看重的功名利祿,這是中國名士幾千年傳承的核心意識…
隻是結局不大好,李清臣被下放了,同時被舊黨踢出陣容。連韓氏家族都看他不順眼。這些他都不在意,被壓製9年後回到京城,主持這次考試,出了下麵這道超長的考題——“今複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可差可募之說雜而役法病,或東或北之論異而河患滋,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夫可則因,否則或,惟當之為貴,聖人亦可有必焉”
盡量用普通話翻譯一下——這些年恢複了詩詞歌賦等考試內容,選出的人才隻會唱歌不懂業務。廢除了青苗法,可常平倉等惠民設施也沒完善,搞得農民很窮。差役法好還是募役法好的爭論一直沒結果,實際實行的役法效果一團糟。黃河改道了,是向東導回還是北順它去,爭來爭去定不下來,水災越來越大。割讓土地討好外族,希望邊境安寧,沒想到適得其反,異族人氣焰囂張,胃口更大了。放棄稅收利潤給老百姓方便,商業活動反而滯迨衰弱。世上的事,行得通的可沿襲下去,結果操蛋的定是哪出了錯,必須改,隻有眼下最實用的才是正確的,聖人做事又哪有一定之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