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出城篇(1 / 3)

趙桓頓時覺得眼前迷霧被撥開了,事實俱在,看來金國人並不是那麼凶殘嘛。 他的心靈鬆動了些,能思考些問題了,如明天派什麼人出城和金國人談判…

這時他當然不知道金軍之所以沒進攻的真正原因,正是因開封城的老百姓。他們殺了使者、尋找武器,要巷戰,這些都讓完顏宗翰、完顏宗望深深的忌憚。這城裏有近100萬人口,如驟然麵臨絕境,臨死反擊的話,金軍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那麼再給出一條活路怎樣?讓城裏人麵臨絕境、習慣絕境,進而忍受絕境,是不是更好呢?

絕妙的是宋朝上層某些“聰明理智”的人會幫著金軍去順著這思路,去完善所謂的“和談活路”…

27日,宋朝派出和談使臣:宋徽宗第7子、濟王趙栩、首相何栗。當天何首相磨磨蹭蹭不願上路,趙桓一連催促他好多遍,他仍頻頻回顧,就是不走。這真讓人為難,國難當頭,首相怯懦,讓人拿他怎麼辦呢?

這時有一人走了出來,當眾斥罵他“致國家如此,皆爾輩誤事。今社稷傾危,爾輩萬死何足塞責”此人李若水,北宋朝最後的忠臣。後人評價“北宋亡國李若水、南宋亡國文天祥。有此二人,大宋國亡,而精神不亡”

何栗終於上馬了,他腳軟得沒法踏蹬,要人扶著才勉強坐穩。從皇宮出發,走朱雀門出城,一路上,他的馬鞭居然一連落地3次!

這樣的膽子,要怎樣去談判呢?但請注意:我隻是說這樣的膽子,卻沒說這樣的人。何栗是個複雜的人。他並非人們印象中驕橫腐朽、不知所謂的老資格文官。他很年輕、很奮進,甚至很正義。

何栗,11年前,27歲的他考中了狀元。仕途很順利。做到了禦史台老大。在這個位置上,他彈劾了六賊之一的王黼。把這國賊發配出京城,也讓新皇帝趙桓牢牢記住了他,將他提拔進宰執隊伍。之後,首相唐恪要他附議。將河北、河東之地全部割給金國,他不同意,所以就辭職了。

無奈時事變幻,這個世界太荒誕了,堂堂大宋朝首相居然變成了一笑話,被開封市民在城牆上追殺,騎馬逃命後才活下來。何栗像是救場一樣,火線上崗,又接下了這塊燙手山芋…

這是他做首相的第27天,看看他都幹了些什麼:他主張起用趙構、宗澤等回師勤王;他主張堅守城池待援;他號召百姓展開巷戰…這些做得怎樣?

絕大多數史書都著重提出他掉了3次馬鞭子。由此就給他貼上了怯懦無能的標簽,這是不是太苛求了呢?畢竟他隻是個文官,連武將們都不敢去招惹金兵,他一介書生的怯場,難道很不正常嗎?那麼原諒他?這卻沒法繞過郭京這神棍騙子。說到底:神兵們之所以能登上城牆,除孫傅外,就是他出了最大的力…

談判開始!讓何栗大出意外的是:傳說中凶狠殘暴的未開化人種居然非常的溫和理智,甚至彬彬有禮。完顏宗翰、完顏宗望說“自古以來,有南即有北,哪一個都是不能缺少的。現在我們要求的,不過是割讓一些土地而已”

何栗大喜!這句話透出兩個意思:1有南即有北,哪個都不能缺。這是承認宋朝的存在,金軍表明了不想趕盡殺絕。2金國人開價了,隻是割讓土地,從以往慣例來看,戰爭中割讓土地是有規範的,一般來說,不會多於戰勝方已占領的。也就說很可能是以黃河為界?宋朝能保住黃河天險及整個京畿地區?這簡直是夢幻的,何栗甚至想:早知這樣,何必打什麼仗嘛,直接割了多省事…

當天宋金兩國首腦們愉快結束了交談,雙方都很滿意,認為這是一文明、互惠、成功的大會,對於兩國都有著光明美好的前景。何栗、趙栩急著告辭,要回城去把這好消息告訴皇帝。完顏宗翰等親切地送他們出營,臨別前,提了一小小要求:他們希望能在城外見到傳說中風雅博學的宋朝太上皇趙佶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