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既失敗,親政的皇帝自然要做出新的舉措來證明自己,他在入洛行動失敗後立即選擇了“端平更化”就像蒙古人立即選擇了報複…
12月,蒙古係統的漢人元帥:濟南行省長官嚴實前往和林入覲。被窩闊台任命為東平路行軍萬戶。當初其統轄的50餘城,隻保留南京路的單州、山東西路的德州、兗州、濟州與首府東平府。
端平2年(1235)1月20日,禮部尚書兼侍講李埴上奏:胡瑗、孫複、邵雍、歐陽修、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10人,卓然為學者所宗,宜在孔廟從祀之列。又請將孔子的學生、孟子的老師子思升為從祀,列於十哲之間。宋理宗下旨照辦。
話說趙昀日後的廟號是理宗,顧名思議:乃理學集大成之宗。該宗恨不能與偽君子朱熹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在他的統治下,理學家的春天到了!理宗陛下非常醉心於為理學清理門戶…
先是來個大掃除,如附會王莽、篡奪漢室的揚雄,毀掉他在孔廟中的塑像、撤去從祀的位置!再增加些席位,讓儒家神像變的更壯觀。如追封孔門弟子閔子以下9人。如程顥、程頤、張載“得孔孟以來不傳之秘”自然要與孔夫子、孟夫子更近一些,立在孔廟裏,得從祀之位…
這些還隻是理宗陛下早些年的創舉。到宋蒙交戰、國家危殆時,他的腦筋更靈活、向往更深遠,為理學的建設也更來勁了。大體上他做了三件事:
1追封已故著名理學家的爵位。除朱聖人早就封信國公之外,周敦頤追封汝南伯、程顥為河南伯、程頤為伊陽伯、張載為郿伯。
2取消王安石從祀孔廟的席位。南宋以官方詔書的形式確認王安石是“萬世罪人”趙宋之所以落到今天地步,全是王安石的責任!
3“新學”代表王安石、“蜀學”代表蘇軾、泰鬥歐陽修、非理學人士孫複、胡瑗等全部遷出孔廟、各派學術被壓製,理學正式獨尊於華夏!
麵對這樣偉大慷慨的陛下。理學界感激涕零、集體思考,隻能把世間最光輝的名詞回報之!於是百年後,趙昀被稱為“宋理宗”
22日。命孟珙移往淮南西路的黃州駐紮。孟珙入對,宋理宗詢問恢複之計。孟珙答“願陛下寬民力、蓄人材,以待機會”宋理宗再詢問和議之計,孟珙答“臣甲胄之士。隻言戰,不言和”
27日,程芾、王全被任命為正副蒙古通好使、杜顯被任命為添差通好副使,出使蒙古。
2月,窩闊台任命嚴實幕府中的宋子貞為東平行台右司郎中。宋子貞仿前代觀察采訪使之製,改革官場。而對嚴實舊部占百姓為部曲、擅其賦稅的近400所鄉寨。宋子貞要求一律罷歸各州縣。嚴實起初不肯,經宋子貞力勸後從之。
2月,窩闊台開始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第一座帝國的都城。關於都城的選址,窩闊台頗費了一番心思。若按常理,都城位置當然應在成吉思汗大斡耳朵的所在地。可依照蒙古習俗,早在成吉思汗生前,這裏就已分封給了幼子拖雷。雖拖雷已死,但以其妻唆魯合帖尼為首的拖雷係勢力依然十分強大,窩闊台當然不願把都城設在此地。但若把都城設在自己窩闊台汗國的首都葉密立,卻偏離整個帝國的中心。其他諸王也可能會反對。最終,窩闊台決定:將蒙古帝國的第一個都城選在:原回鶻故城的和林!
本月,窩闊台命劉敏在和林營建皇宮:萬安宮。並設宮闈司、立驛傳。以便貢輸。和林城修成後,周長約5裏。
5月12日,一代直臣、參知政事真德秀去世。6月17日,鄭清之被任命為左丞相、喬行簡為右丞相,並兼樞密使。21日,曾從龍為知樞密院事、鄭性之為同知樞密院事,陳卓為簽書樞密院事。宋理宗又召崔與之為參知政事,崔連上13道辭疏,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