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內服煎湯5~10克。外用適量,煎湯含漱。
現代臨床研究預防猩紅熱:取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每次1克,5~9歲每次1.5克,10~15歲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日3次。用溫開水送服,共服2日。臨床觀察344例,服藥後12日內未發病者,計327例,占98%,發病者7名。一般在接觸後3日內服藥預防效果較佳,6日後服藥的預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觸需重新再服1次。
7.連翹
來源為木樨科植物連翹的果實。分布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風熱感冒,溫病,熱淋尿閉,癰疽腫毒,瘰鬁癭瘤,喉痹。
用量內服煎湯6~15克。
脾胃虛弱者慎服。
應用
1.治乳腺炎:連翹15克,蒲公英30克,王不留行9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
2.治腸癰:連翹15克,黃芩、梔子各12克,金銀花18克,水煎服。
3.治瘰鬁結核不消:連翹、鬼箭羽、瞿麥、甘草(炙)各等份。上為細末。每服6克,臨臥米泔水調下。
4.治過敏性紫癜:連翹12克,紅棗30克,水煎服。
現代臨床研究治療急性肺膿瘍:將連翹製成每毫升含1克的注射液,用氣管內滴入合並肌內注射法治療。氣管內滴入一般每次用6~10毫升,急性期每日1次,症狀好轉後隔日1次,膿腫趨向萎縮或閉合時每周2次。共治療25例,結果痊愈14例,占56%,好轉10例,占40%,死亡1例,占4%,有效率為96%。其中13例空洞閉合,3例縮小,2例未閉,7例無空洞,病灶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消散。退熱日數:18例有發熱的平均12.38日,1例反複發熱,1例低熱,5例無發熱。住院日數平均為50.13日。平均滴入總劑量239.96毫升,平均滴入次數為26.8次。藥物對氣管刺激引起咳嗽,故初期可用較小劑量,用3~4毫升(但往往療效不明顯),待習慣後逐漸增加,用6~10毫升。如仍有刺激咳嗽,可於術前給予鎮靜劑。
8.枸杞子
來源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果實。分布於華北、西北等地。其他地區也有栽培。
功效養肝,滋腎,潤肺。主治肝腎虧虛,頭暈目眩,目視不清,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虛勞咳嗽,消渴引飲。
用量內服煎湯5~15克,或入丸、散、膏、酒劑。
脾虛便溏者慎服。
應用治肺腎不足,眼生花歧視,或幹澀眼痛: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萸肉、茯苓、山藥、丹皮、澤瀉,為末,煉蜜為丸。每次服6~9克,溫水下。
現代臨床研究治療男性不育症:每晚嚼食枸杞子15克,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忌房事。共治42例,均屬精液異常而不能生育者,結果經1個療程治療,精液常規指標轉正常者23例,2個療程轉正常者10例,6例無精子者無效,3例效不佳。2年後隨訪,精液轉正常的33例均已有後代。
9.蛇床子
蛇床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實。分布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功效溫腎壯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主治男性陽痿,陰囊濕癢,女子宮冷不孕,寒濕帶下,陰癢腫痛,風濕痹痛,濕瘡疥癬。
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煎湯熏洗;或做成坐藥、栓劑;或研細末調敷。
下焦濕熱或相火易動、精關不固者禁服。
應用用於男子陽痿,女子宮冷不孕。三子丸: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各等份,為丸劑,每次4.5克,每日2次。
現代臨床研究治療急性滲出性皮膚病:取蛇床子60克,用紗布包好,加水1500毫升,煮沸半小時,以棉墊浸透後擰半幹,溫敷局部,蓋以油紙或塑料布包紮,保持一定溫濕度,維持0.5~1小時,每日包4~6次。臨床觀察380例,大多治療5~10日滲出物明顯減少,炎症消退,未出現任何副作用。
10.小茴香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原產地中海地區。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功效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
用量內服煎湯3~6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陰虛火旺者禁服。
應用治胃痛、腹痛:小茴香果實、良薑、烏藥根各6克,炒香附9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