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入為主”是人之常情,就看你會不會利用(2 / 3)

就自己來說,對這個想問題不能理想化,想問題主觀多於客觀,對外部要求應切合實際,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強,要擅長自我調整。盡可以開動腦袋瓜去學習和積累,去不斷的充實和提高自己,這時候受的苦受的累,這時候獲得的積累,將是你職業生涯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好的單位也不可能有你想象的那麼完美。但是一個企業他能生存、他能發展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們不能僅盯著他不合理的一麵而忽視了它合理的一麵。如果你遇到了“月球效應”,感到失落與彷徨,別急,問一問自己,是不是自己要求有點不切實際了?是不是自己的想法過於主觀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找個時間,跟老員工談談心,找好朋友聊聊天,把“掉在地上的心”重新拾起來,踏踏實實走好初入職場的第一步。

早年在廣州打工有兩句話至今猶新:一句是:“適者生存、能者成功。”另一句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年輕人有的是青春與激情,任何困難都無需懼怕,既然選擇了遠方,就隻顧風雨兼程,義無返顧,職業生涯才會順風順水。

學會在苦差使中潛水,學會接受重創。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同時也是最脆弱的。如果你對任何事情都充滿熱情,那麼你也會不止一次地受到無辜的傷害,但完全沒必要為此憂心忡忡,你應該學會把受到的傷害轉化成推動下一個目標的力量。

3.剛上崗應不吝向領導討教,以示好學

一個新人,在工作肯定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時候需要的態度是虛心與誠實。

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員工,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能踢好“頭三腳”給領導們留下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樣才能實現這一心願呢?筆者以為,上崗伊始,要求自己做到三勤,即“嘴勤”、眼勤、手勤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嘴勤”,一是在熟悉新工作、新環境的時候要勤學好問。剛到一個新單位,麵對一份全新的工作,這也不懂,那也不熟悉,這是難免的。切不可不懂裝懂,自以為是。要多向領導請示,多向同誌們請教。要知道,任何一個同事或領導都喜歡勤學好問的年輕人。二是要善於與同事多交流多談心。麵對周圍陌生的麵孔,你作為“小字輩”,應該主動跟大家打招呼。假如“嘴懶”,別人會以為你太蔫或太傲,不好接近,如果你表現得主動隨和,閑暇時和大家聊聊天,談談心裏話,無形中就會把你與周圍同誌的感情拉近了許多。

你是不是常常向領導詢問有關工作上的事?或者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跟他一起商量?

如果沒有,從今天起,你就應該改變方針,盡量地發問。一個未成熟的部下,向成熟的領導請教,這並不可恥,而且是理所當然的。千萬不要想:“我這樣問,對方會不會笑我?我是不是丟了臉?”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太多慮了。有心的領導,都很希望他的部下來詢問。部下來詢問,就表示他在工作上有不明了之處,而領導能夠回答,才能減少錯誤,領導也才能夠放心。

如果你假裝什麼都懂,一切事都不想問,領導會覺得:“這個人恐怕不會是真懂”而感到擔心。有時,他也會把你叫來確認一下。當領導還沒把你叫到跟前,你先自動去向問:“關於某件事,某個地方我不太清楚”或者“這點是不是可以這樣解釋”或者“‘這件事依我看不這樣做比較好,不知部長高見如何”等等。總之,:要毫不隱諱地去問。

說到“商量”,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自己的事情。假使你有迷惑不解的事,苦惱的事。應該盡量向領導提出,同他商量。

除了金錢以外,任何事都可以提出,諸如工作上的難題,家中的困擾,男女感情的苦惱,都可以跟領導商量。

你的頂頭領導,必定很喜歡能敞開心胸,有事能和自己商量的部下。

征服領導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盡量接近領導,造成相互之間能彼此理解的關係。盡量設法讓領導處處關心自己,要以行動表現出“我什麼事都依靠你”的心態,領導自然會對你的事情格外留心。

領導因為你把他看作可靠的人而感到滿足,而會想到要使自己成為更可靠的人。讓領導依照你的想法而行動,這是征服領導的要決。但是,千萬不要耍計謀,要以真心誠意去對待他。即使你依賴他事情仍不能順利完成,你也不要怨他、發牢騷。隻有這樣,你才是真正能夠操縱領導的人。

下級應該學會服從上級,“領導怎麼說就怎麼幹”其實是一種處世方法,雖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起碼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存。再說,任何人都是有長處的,多向領導請教請教吧,既然他是你的領導,就一定有做你領導的道理。

作為職場中的新人,有一大忌就是不懂裝懂。一個新人,在工作肯定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時候需要的態度是虛心與誠實,對於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首先肯定它,然後想辦法將之解決,自己找不到答案,就要領導和同事請教,虛心學習。

初入職場,對公司的特點、運營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要敦促自己迅速進入角色。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不妨直說“我不懂”、“我還不太明白”,或向有經驗的同事討教,無論對方學曆有沒有你高。不懂裝懂或拋開問題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樣的話,你就隻有等著“老牛拉破車”般地在事業發展的道路上慢慢蠕動。

林爽以碩士畢業生的身份來到一家公司,他是滿懷信心而來,覺得自己讀了這麼多年的書,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

公司中的同事聽說來了一個碩士,都在觀望著,想看看這個碩士能搞出點什麼名堂來。林爽對待工作十分認真,不過,他還是發覺書本上的東西與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出入,怎麼辦?他也知道大家都在看著他,他是所在科室學曆最高的人,他曾一度為這個問題煩惱不已。自己麵對著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埋頭鑽研了好幾個鍾頭,也沒有一點成效;向同事請教?他又覺得是不是很沒有麵子,自己是碩士,人家會不會笑話他呢?

這時候,林爽抬頭看了一眼周圍的同事,他們都在緊張的忙碌著,工作效率那麼高,而自己呢?轉念一想,有不懂的地方就應該問,是碩士又怎麼樣,畢竟自己是一個新人,不懂裝懂才是大錯而特錯的。

想到這樣,林爽站起來,向科長走了過去。科長不但沒有笑話他,而且還很耐心的給他解疑答難,最後說道,我們都是一個整體,在工作中團隊協作得好,力量才大。

逐漸熟識了之後,大家在一起聊天,有一位同事開口了,林爽,你知道嗎?當你第一次站起來,請教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很佩服你,因為你並沒有認為自己是碩士而就高人一等,也正因為這樣,你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很好。

初涉職場的新人,在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方向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有效的工作經驗的積累,學會從一個“學校人”變成“職業人”,不論你的學曆的高低,不懂裝懂永遠都不會做出成績來,有不懂的地方就需要向同事或領導請教,逐步提煉自己的職業含金量和競爭優勢,隻有這樣,才是保證職場順利發展的有效手段。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員工,那麼就需要誠懇認真的態度,對於工作中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勇於承認,承認了之後,才會對其印象深刻,也正是因為有不懂的問題的出現,才激發你不斷探索,戰勝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采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麵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穀。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隻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很多公司對於員工都有這樣的一項要求:不怕你說不知道,最怕你不說自己不知道;有不懂的問題要問,向你的領導或同事請教,他們會幫你答疑解難。

人非聖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就在於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永遠都做不出成績。這是做學問乃至做人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

王國強是公司裏的資深較老的員工,他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可謂無人能及,不過,他年紀偏大,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與理解也自然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電腦、互聯網的介入,王國強越來越感覺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有些時候,對於電腦裏出現的單詞王國強都要向同事問一問是什麼意思、怎麼發音,自己在下麵鼓弄半天,同事們都說老王,這些你不必太在意,有事我們會幫你解決的。

王國強卻總是這樣說,不行啊,該我會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我雖然老了,可我還不想被淘汰。

大夥對於老王的這種態度都很欽佩,領導還特意表揚了他的這種學習精神,老王並沒有覺得自己資曆老,就倚老賣老,把自己不懂的問題丟給別人,他也沒有把向同事請教當作一個丟人的事,不懂就問,做工作就需要這樣的態度,不懂裝懂永遠都做不出成績。

工作中誰都會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這時候不妨多向領導或同事請教,無論長幼尊卑,沒人會笑話你,這也是職場上所需要的一種工作態度。

棋聖聶衛平九段,應邀出席第三屆西南棋王賽新聞發布會,會上有一名老記者突施一“冷箭”:“請問聶棋聖能否用自己的圍棋經曆來解釋本次棋賽的文化理念‘上善若水’?”

此問一出,但見老聶一臉茫然,如墜五裏霧中。讓人吃驚的是,他沒有以名人慣用的托詞來掩飾自己的無知,而是老老實實坦承說:“我很想回答您這個問題,可我確實不知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所以還得先請教您。”

老聶大庭廣眾不恥下問,眾人不禁鼓起掌來。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意用至清的水形容人世間最高的道德境界。聶衛平九段也用他的坦誠向人們顯示了其道德品質。

作為名人都可以這樣無畏地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好畏懼的呢?記住,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不懂裝懂永遠都做不出成績,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向同事或領導虛心學習。

4.不能過於依賴領導,要努力展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職場中是需要尋求幫助的,但需要自己先動一動腦筋,想一想辦法。

劉禪作為蜀漢的“二世祖”,一直被後世稱為“扶不起的阿鬥”,這不光是因為蜀漢就滅亡在他手上,也是因為他留下了最有名的亡國名言“樂不思蜀”。由此,後人痛斥他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劉禪之的一生為什麼會過得稀裏糊塗,苟且偷安苟且偷生,這與他的依賴型人格密不可分。

在心理學上,依賴型人格泛指以個人自主精神甚弱,獨立意識缺乏。其突出表現為:

(一)、極度渴求親近感與歸屬感的滿足,盡管這可能與可能真實的感情無關;(二)、為追求親近感和歸屬感的滿足,可以不惜放棄個人的尊嚴與地位;(三)、缺乏自主性和獨創性,渴望得到他人的幫助;(四)、為了得到他人的幫助,可以極大地克製自我的興趣和欲望。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依賴型人格的形成源於人類早期的親情缺乏,由此當事人會在日後的生活中不斷追求其補償。而從行為主義的理論來看,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就將會致使孩子對父母或權威人士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並越陷越深。

有關劉禪最早的突出記錄,應該是趙雲“單騎救主”的事跡。劉備兵敗長阪坡時,劉禪與母親甘夫人被亂兵衝散,趙雲不顧自身安危,隻身深入曹軍,攜帶著繈褓中的阿鬥拚死殺出重圍。不想劉備接過兒子後,竟怒摔於地,以報趙雲救子之恩,由此傳為佳話。而就心理學來桌,這一事件很有象征意義,它表明劉禪的人生很沒有安全感,不斷需要依賴他人來生存。而劉禪的悲劇在於,他的生父和相父,都是跨越時空的英雄豪傑,智商和情商都是超一流的。而劉禪情商平平,智商尤差,生長在如此重負的環境下,想不養成依賴型人格,都難!

《三國誌》記載,劉備在白帝城臨終前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繼位後,完全聽從了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這在給劉禪帶來政務解脫的同時,也養就了他巨大的依賴性。當然,劉禪當年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一來劉備生前就訂立了北伐中原,一統天下的策略,劉禪不可能加以改變;二來諸葛亮在朝中擁有極高的威望和能力,而劉禪即位時才十七歲,毫無管治經驗和能力來與之抗衡。

按理說,諸葛亮應該早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他及早“轉正”,擺脫“見習”皇帝的地位。但諸葛亮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事無巨細,必親曆親為,就是出外征戰時,還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長此以往,劉禪自然養成了凡事依順諸葛亮的習慣,這極大地壓抑了他獨立人格的發展。

諸葛亮死後,劉禪延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由蔣琬和費禕處理蜀國政務。蔣琬、費禕之後,劉禪讓繼承諸葛亮遺訓的薑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可以說,劉禪的施政一直就沒有脫離對諸葛亮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