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入為主”是人之常情,就看你會不會利用(3 / 3)

公元263年,鄧艾統領魏軍圍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之後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而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漢舊臣們皆生傷懷之情,而劉禪卻嬉笑自若,並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昏庸名句。舊臣郤正聞知此言後,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發問是否還在思蜀,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重複了一遍,還假惺惺地擠了幾滴眼淚。司馬昭聽了後笑著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都笑了,劉禪也跟著傻笑了。由此可見,劉禪對於他人的依賴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不僅是一味地盲目聽從,簡直就是照搬使用。由此,劉禪在魏國苟且偷安,絲竹管弦,完全無愧於“安樂公”之名。

當然,劉禪並非一無是處。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曾稱讚劉禪“智量甚大”,劉備遺詔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複何憂!”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讚賞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如世人印象中那麼碌碌無能之輩。

例如,麵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北伐,劉禪從大局著眼,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以父事之”,直到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才大膽對諸葛亮的政策說“不”字。不光如此,劉禪還廢除了丞相製,將權力分散。南朝史學家裴鬆曾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甚至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到後來,楊儀被誅後,劉禪立即給魏延平了反,恢複了當初的爵位。

還如,在降魏的問題上,劉禪的不戰而降,實際上保全了蜀國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財產,不為一己之私而傾盡全民之命。而麵對司馬昭的提問時,劉禪裝憨賣傻,養晦自保,使得司馬昭放鬆了警惕。這一方麵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另一方麵也有利於司馬昭對於蜀國的安撫政策。難怪周壽昌在《三國誌集解》這樣評價阿鬥:“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真是用心良苦之計謀。

縱觀三國,劉禪在位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除了最初有諸葛亮的輔佐外,劉禪還能在其他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這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不能抹殺劉禪有過人的氣量。”“?

在職場中勤學好問,是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但是凡事都講究把握好度數分寸,一旦過於依賴他人的幫助,則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形象,也會限製了個人能力的提升,並影響未來的職業發展。由此,職場中的“員工依賴症”集中表現為:(1)對工作中的困難懶得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想辦法,而是一味尋求他人的幫助;(2)總是希望能夠投機取巧,依賴他人來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做可以便宜一時,卻貽害長久,因為問題是得到了解決,卻對他人形成了依賴,並欠了他人的人情。其實,這種“員工依賴症”在女性職場人和職場新人當中是相當普遍的。

所以,職場中幫助是需要尋求幫助的,但需要自己先動一動腦筋,想一想辦法。那麼。如何克服職場中的依賴現象呢,以下有幾條小建議可供參考:

1、求助不如求教

就是明確自己是去求教的,而不是簡單地求助,在經過別人教導後,問題還是要自己去解決,困難還是要自己去克服。這樣擁有獨立自主的心態,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2、求結果不如求方法

就是不要一味簡單地追求一事的解決,而是通過求教的過程,學會解決事務的方式方法,以激發自己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提升自己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

3、變被動為主動

在職場中,不僅要積極請教別人,也要嚐試去幫助別人,以此獲得自我價值的平衡感,也有利於樹立自身的獨立形象,擺脫依賴他人的印象。

4、變接受為討論

就是在對職場中的權威人士求教時,不要一味聽從認同,而是要多方提問,積極討論。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學會適度發問質疑,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

5、有容乃大

職場上沒有絕對的勝者與輸者。勝者要有危機意識,不要隻懂得勇往直前,不懂得進退自如;,輸者要有生機意識,因為任何一次挫敗經曆都有可能帶來個人的巨大成長。無論輸贏,個人的氣量都很重要,因為有了氣量就有了希望,而有了希望就有了動力。

5.與同事交往要友好親切,不要給人難以接近的印象

有了友誼的建立,在工作中肯定能獲得成功的捷徑,也就自然走向成功了。

年輕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和同事相處。關係太遠不好,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讓別人說閑話,而且也容易令領導誤解,認定你是在搞職場政治。所以說,隻有和同事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

但同事也是有區別的,對於多數人我們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但對於個別人還是應該區別對待。

例如:有幾位跟你一同起步的同事,限於能力和機遇,在公司裏並沒有你成長的快。因此,在大家相處之時,你總覺得不太自然,甚至有些戰戰兢兢。其實,這完全是心理作祟,你是怕自己的表現過於高傲,惹來“一朝得誌,不可一世”的批評。但過於隨和,又怕有不夠成熟之嫌。此時,你隻要把這些心理包袱拋掉,一切就應付自如了。

公事上,若他們是你的直轄下屬,謹記大公無私的原則就是,對他們采取一貫的態度,獎罰分明,切莫有“算了吧,大家同入公司,一起共事,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想法。凡事都要講規則,這樣對人對己都好。因此,隻要態度誠懇,就不必怕對方非議。私底下,還要保持你們固有的關係:,投緣,就當朋友一般看待;,不投緣,也不必刻意去改善。

若是他們並不屬於你的部門,公事上沒有衝突,平常見了麵,大可“友善”一番,不必故意裝作一副領導的模樣。

與同事交往一定要真誠。因為與同事長期在一起工作,需要經常進行交往,誰都不傻,隻不過反映有快有慢而已。耍心眼可以得到一時便宜,可失去的是永久的信任和友誼。經常看到一些同事,在一起工作一輩子,卻形同陌路,有的還結怨生仇,非常可惜,這大多是由嫉妒、,爭寵、,爭色、,爭權奪利等引起的。

嫉妒是人之常情,特別是兩個人都自認為能力旗鼓相當的時候,一方取得了成績,另一方必然嫉妒。表現積極的人會以此為動力,你能幹好,我會比你幹的更好,就積極努力去超越對方。表現消極的人,就會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雞蛋裏挑骨頭,暗地裏使絆子,扯後腿。

爭寵是人的榮譽心理在作怪,都想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領導、同事和社會的認可。表現積極的人,在領導或外人跟前,都給予同事積極的讚譽和肯定,當遇到困難時互相關心、鼓勵。表現消極的人,在領導和外人跟前互相詆毀、揭短、打小報告,彼此相互提防,內耗非常大,嚴重影響團結直至工作。

在職場政治鬥爭中,當權者都想把位置推向巔峰,或者為了鞏固自己已有的地位,使出渾身解數進行殘酷的鬥爭。是啊,!誰願自動的退出曆史舞台?所以在仕途爭鬥中經常出現排斥異己事件的發生。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遇到交往不太深的同事一旦獻殷勤時,在不了解真正目的之前,一定要加強防範。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唐朝玄宗時期,李林甫和裴耀卿、張九齡共同為相,李林甫為獨攬大權,表麵和氣背後中傷。一次,玄宗皇帝欲重用牛仙客為鎮守邊疆的大將,張九齡不同意,與李林甫其約好到玄宗跟前講明白理由。可進諫時李林甫他不出聲,等散朝後,對玄宗的親信說:天子用人,有何不可?時間一長,玄宗認為李林甫能容納能人,逐漸疏遠了裴耀卿和張九齡。另外,兵部侍郎虎絢深得玄宗的賞識,李林甫他怕頂替了自己的位置。他趕緊召來虎絢的兒子說:皇上打算放你父親到外地很遠的地方去做官,趕緊勸其上書稱老。於是虎絢被擠出仕途,還領他的人情。

對權力的駕禦,跟吸食毒品一樣,一旦駕馭就會上癮,時間越久其癮越大。隻有大智者,才能做到激流勇退。回顧世界曆史和中國曆史,有多少英雄豪傑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但是由於對權力的迷戀而不能自拔,因此,導致身敗名裂,或命喪黃泉。

要想在變幻莫測的職場中站穩腳跟,明智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

對集體單位而言,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團隊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

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因為大家的工作是共同的,必須依靠合作才能完成,而合作又需要氣氛上的一致,如果情感互不相容,氣氛上別扭緊張,都年不可能協調一致地工作。

與人為善,平等尊重,這是與同事友好相處的基礎,應該主動熱情與同事接近,表示一種願意與人交往的願望。如果沒有這種表示,別人可能會以為你希望獨處,不敢來打擾你,切忌不要顯出表現出孤芳自賞,自栩自詡清高的態度,這樣永遠也不會贏得友誼。

有了友誼的建立,在工作中肯定能獲得成功的捷徑,也就自然走向成功了。

6.工作上要嚴謹細致,避免不必要的錯誤

自古有治學嚴謹之說,嚴謹是一種良好的美德,嚴謹者讓人尊敬。

嚴謹細致是一種工作態度,反映了一種工作作風。嚴謹細致,就是對一切事情都有認真、負責的態度,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於細微之處見精神,於細微之處見境界,於細微之處見水平;就是把做好每件事情的著力點放在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上,不心浮氣躁,不好高騖遠;就是從一件一件的具體工作做起,從最簡單、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特別注重把自己崗位上的、自己手中的事情做精做細,做得出彩,做出成績。

嚴謹,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反映著一個人的素質涵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成敗與否……提及“嚴謹”,首先想到的是諸葛孔明,其“草船借箭”、“空城計”,一生用計多取於“火”,因火而火……與其說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倒不如說行事縝密,治軍嚴謹!其次想到的是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黛玉來到賈府時不過六、七歲光景,便能做到“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多說一句,多行一步”,正是這種小心謹慎,知書達禮的個性,甚討賈母的歡欣歡心,乃絕頂聰明之舉。”!

而最經典的當屬華羅庚之“泡茶論”。他在《統籌方法》一文中有關有精辟論述,至今仍耳熟能詳: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開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燒開水同時,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洗好開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候,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燒開水之前,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辦法丙……:燒開水之後,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哪一種辦法省時間?誰都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因為後二兩種辦法都“窩了工”!以小見大,由“泡茶”開來,華羅庚之所以能在數學領域,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離不開“嚴謹”二字,嚴謹統籌,精密計算……2008年,當北京奧運會進入倒計時,影星成龍應邀參觀奧運場館,在沒有任何影迷索要簽名的情形下,成龍利用間隙從工作人員手中,借來一支筆,工工整整地在喝剩的半瓶礦泉水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這不引人注意的細節,還是逃不脫記者犀利的眼睛,隨遂上前好奇地詢問緣由,並質疑是不是“作秀”?成龍微笑地回答道:我這樣做不過是作做個標誌,免得自己喝過的水,別人不敢喝,自己也找不到,最終定是被白白的扔掉……參觀結束,清潔人員真的從垃圾桶內找到了,那個喝光的、用力捏癟的、有著“成龍”簽名的空瓶子。與此同時,更多的是喝了幾口,甚至一口都沒喝的嶄新的“礦泉水瓶”。半瓶水,微不足道,體現是一個人的涵養與素質,贏得的是人格和尊嚴。嚴謹是態度,勤儉是美德,人性光輝莫過於此!這些,都值得你我每一個人去深思,去反思!有時想來,人生其實就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高深莫測,需要你用一生去踐行探索,而嚴謹的態度,正是做好學問的關鍵所在!

做可以這樣說,凡嚴謹的對待人生,清醒的認識自我的人,其人格是高尚的,其人生是精彩的。至少某一段經曆或某些方麵是精彩的,這樣的人多是受人尊敬的,他們身上折射出的人性光芒,會影響到無數人,震撼著無數人的心……對於嚴謹而言,三歲小孩都明白,無需更多的解釋和定義即可理解,但如何在實踐中做到嚴謹,或許比登天還難。這個“然說難亦不難,難”其實在於是否有嚴謹的態度。態度其實是第一的,因為態度決定一切。態度是思維的體現,也是一個人做事的立足點,如果沒有這個立足點,無從談起過程和結局。有了態度,之後隻要在每一個工作和處理事情和思維的過程中,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通過分析和對比來求得最優解,同時在實踐中也是遵循既定的目標和規劃來嚴格的實施。如此,如果能把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上,無論大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了嚴謹的習慣。[此段文字已改動]

不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嚴謹者做事認認真真,做什麼事情都要消耗很長時間,效率很慢,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嚴謹者往往力求做事做到位,可能會在開始拖延一點時間,然一旦完成目標,那麼這個目標就是實實在在的。相反做事敷衍了事或者圖一時之快而馬馬虎虎完成目標者,雖然很快完成眼前的任務,但實際上並沒有達到真正的目標,其帶來無窮的的後患是無窮的,會導致一個目標無限期拖延。如果一切重新開始,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同時也會喪失大好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講,嚴謹實際上是一種結果效率。

現實社會甚至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把嚴謹者看作“完美主義者”。個人認為,嚴謹不是完美主義者,二者的界限在於完美主義者過渡的苛刻某個事情,力求將任何事情完美,實際上是超過了事情本身的認知度,而將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環節,並且這個環節不會對整個事情帶來破壞力或者其影響力極其有限。而嚴謹者力求將事情能完成到預定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漏洞百出,而是考慮周全,運作正常,健壯並能經受的起考驗的。

任何事情,隻有嚴謹的對待和處理,才有可能成功。敷衍了事、隨意而安或圖一時之快是不行的。大到一個國家乃至民族,小到企業、團隊以及個人都需要嚴謹的態度、嚴謹的習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和取得成功,敷衍了事者必將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