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要與領導親近,但也要留出安全距離(2 / 3)

在每天的工作之餘抽出一點時間,為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而感恩,為自己的工作而感謝上司,真誠地為你的上司排憂解難,想上司之所想,急上司之所急。莎士比亞曾說:“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說得上真正的友誼。”其實,這也可以推及到上下級的關係上去,你的上司即便算不上你的“朋友”,但當你發現他身處困境時,依然會義元反顧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你帶來的也許是他正好需要的物品,正是一份對他的理解與支持。但無論多少,這些對他而言都將如久旱土地上的一場甘霖,冰天雪地裏的一盆炭火。

3.當廢紙簍,多為領導排憂解難

如果你為得不到領導青睞而苦惱,那請你捫心自問:如果你是領導,你喜歡自己這樣的員工嗎?如果你自己不喜歡,那麼你的領導同樣也不喜歡。

好員工往往是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他們善於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設身處地去感受和體諒領導的苦衷,在必要時還會挺身而出,為領導排憂解難。

《聖經》有一條黃金定律: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這條人際關係上的永恒定律同樣適用於複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當你超越個人利害,設身處地從領導的角度考慮時,領導一定能體會到,並會為你的忠誠所感動。最終你就會發現,這種善意會回饋到你自己身上。

小陳是某雜誌社的編輯,工作一向認真敬業。有一次,雜誌付印前一天晚上在編輯部加班,領導突然要求臨時撤換稿件,時間非常緊張,負責這篇稿件的編輯家裏臨時有急事,讓小陳幫她編審稿件,為了趕在晚上12點前編好,小陳匆忙中編寫了標題,就送給主任看,主任一向對小陳比較放心,未加細看就簽字通過了。

結果雜誌印出來後一大早,大家才發現一條標題出現了重大差錯:重頭人物、稿件的標題與文章內容嚴重不符。這下可不得了了,一向嚴謹而且威嚴的主編立即召集編輯部全體人員開會,在會議上主編大發雷霆:有關編輯責任心太差,工作太不敬業,態度太不認真……一連用了好幾個“太””,說得大家低頭沉思,尤其對編輯部主任陳剛,主編點名提出了批評,並宣布扣發兩個月獎金,其他有關編輯扣發一個月獎金。

雖然沒有讓自己承擔工作上的過失,但小陳並不因此感到輕鬆。他想,其實這件事情的根本錯誤出於自己,讓主任來背黑鍋太不應該了。主任也是人,也同樣有失誤的時候,想到他平日裏對自己的信任,而自己卻辜負了領導的這份信任,實在太不應該。

於是,還沒等主編把話說完,小陳就站了起來說:“主編,標題的問題責任全部在我,是我不夠認真才導致了嚴重錯誤,和陳主任沒有太大關係,我願意承擔全部責任!””正在說話的主編有些意外,他停頓了幾秒鍾,語氣明顯緩和了許多:“小陳,你坐下吧,以後一定要注意。””

開完會後,小陳被陳主任叫到他的辦公室。他推門進去,陳主任很親切地說:“小陳,你剛畢業不久,薪水不多,扣除的獎金我替你交了吧……””

從那以後,每逢做重大選題,有重要的人物采訪,外地的廣告客戶聯誼活動等,主任幾乎都是帶著小陳一起出席。當然,小陳也沒有讓主任失望,別說重大錯誤,就是很小的文字差錯也沒再犯過。

人貴有“同理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當我們試著用“同理心””來考慮問題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當你上班時打私人電話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是領導,會是什麼感受?

當你把事情做砸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是領導,會是什麼感受?

當你一個勁兒地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是領導,會是什麼感受?

當你不斷抱怨領導待你不公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是領導,會是什麼感受?

曾經有一位後來創業當了老板的打工者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為別人打工,總是認為領導太苛刻,現在自己當了老板,開始為自己工作,總覺得員工太懶惰,太缺乏主動性。這時才能夠體諒原來的老板,其實,什麼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看待問題的角度。””

事實上,問題就是如此簡單,問問你自己,如果你是領導,喜歡自己這樣的員工嗎?如果你自己不喜歡,那麼你的領導同樣也不喜歡。

有的員工將自己不能獲得晉升的原因歸咎於領導的不公平,認為領導任人唯親、嫉賢妒能,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員工,甚至認為領導會阻礙有抱負的人獲得成功。事實上,對於大多數領導而言,再也沒有什麼比缺乏合適的人才更讓他苦惱的了,也沒有什麼比尋找合適的人選更讓他焦心的了。

這些員工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以己度人,但是這個“己””是自私的、狹隘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事實上,從每一個員工第一天上班開始,領導就用心對他進行考察。他們會仔細衡量和分析他的能力、品格、習慣、人際關係、性情等等。隻有當他們認為一個年輕人缺少必要的能力,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和言行舉止時,才會認為這位員工沒有前途。畢竟公司是自己苦心經營發展起來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個人偏見而毀了整個事業。

有一位名人說過:“不要問別人能為你做些什麼,而應該問你能為別人做些什麼。”這句話準確地說出了大多數人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並改變了我們對工作的看法。在過去,我們更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而事實上,其他人也一樣的“精明”,如果你整天在考慮“領導能給我提供什麼?領導能為我做些什麼?””,你就會發現,你在職場的工作會變得舉步維艱。

相反,那些始終思考“我能為領導做些什麼””的員工根本不用擔心沒有機會,更不用擔心失業。因為他們想對了問題,做對了事。當他們在考慮“我能為領導做什麼””時,會發現,這會為自己帶來更愉快的合作、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4.適可而止,工作以外,不要與領導過於親密

與領導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交往既不要過多、也不宜過少,應該把握在你們雙方都感覺恰如其分的範圍內。

首先,與領導交往既要密切聯係,又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不要以為他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就可以整天廝守在一起,說起話來口無遮攔,自以為與領導是零距離接觸,可以增加彼此的親近感。這樣其實效果並不好。實際上,與領導交往過於積極主動或消極被動都是不足取的。上下級關係實際上是一種工作性質的交往關係,上級對下級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交往的工作價值。如果上級認為下級的素質好、責任心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與下級的交往會給自己的領導工作以有效的支持和配合,就會接納、歡迎、鼓勵下級的積極交往。反之,如果上級認為下級的素質一般、能力平平,積極交往於自己的領導工作無多大裨益,他就會對你表麵上客客氣氣,實際上有意疏遠你。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製和削弱自己與領導交往的積極性,避免感情上的無效投資。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在領導心目中的位置,了解自己對於領導所管轄工作的價值,調整好與領導交往的度,這樣再與領導交往就不會引起領導的反感。而當你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夠勝任一個方麵的工作,成為單位中不可缺少的骨幹人才時,領導就會改變對你的態度。此時,你再加強與領導的交往,必然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便如此,也絕不能與領導保持零距離接觸。

其次,與領導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認知差距。我們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領導,以為領導的想法與自己一致,實際情況並不如此。由於領導所處的位置,他考慮問題的角度自然會與下級有所不同,領導更喜歡從第三者的角度看問題,力求看問題公正、客觀。因此,你在與領導交往時一定不要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所想就是領導所想,這樣做隻能適得其反。

第三,與領導交往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交往既不要過多、也不宜過少,應該把握在你們雙方都感覺恰如其分的範圍內。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外界對人的感官刺激過強,會使人感到厭倦、疲勞甚至反感;但如果過少過弱,又會使人產生溝通障礙,出現彼此陌生的反應。與上級交往頻率過高,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一是幹擾領導的工作;二是影響領導的休息;三是扭曲了自己人格形象,其結果是引起領導的反感。有事沒事總往領導那兒跑,會使人覺得你有意討好領導,有套近乎之嫌。當然,也不能與領導交往頻率過低,因為溝通太少,信息不通暢,容易引起誤解。

第四,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增加與領導的認同感,搭建與領導交流的平台。領導在與下級交往時,總希望下級在考慮問題時站的角度高一些,特別是能夠理解、領會領導的意圖,同時也要通過交談,獲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糾正一些失誤的判斷。如果你具備這些素質,就可以增加你對領導的吸引力。這樣領導與你交流時,才能感覺有價值,從而願意增加交流。如果出現信息不對稱,即“對牛彈琴””的現象,那麼領導必然會失去與你交談的興趣。

第五,角色交往與非角色交往要適度。角色交往是指下級以被領導的身份與上級進行交往。這種交往的特點是工作性質的,情感成分很少,原則性較強,而且有相應的規章製度加以製約。非角色交往是指下級以個人身份與上級交往,其特點是工作因素少、感情因素多,交往的密切程度取決於個人的好惡和價值標準,僅以道德規範加以約束。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人際交往其實就是角色交往。你在與領導交往中,應該既有工作角色也有朋友角色,但要把握好分寸,公事就要公辦,私事才能私辦,公私界限要分明,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則。如果與領導的非角色關係過於密切,其原則性就會喪失,甚至發展到以感情代替原則的地步。這樣做的結果,一旦出現了私心,不但損害了雙方的工作形象,而且還降低了領導的威信,在群眾中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六,維護上級的舉止要適度。作為下級,維護領導的權威和尊嚴是必要的,這也是下級應盡的職責,還關係到上下級能否建立良好關係。作為領導也的確需要一部分人作為骨幹,圍繞在自己的周圍,貫徹自己的意圖。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更何況領導呢?但是特別要注意,這種維護方式應當含蓄和隱蔽一點,千萬不要太顯山露水、太露骨了。否則會讓人感覺你是一個拍馬屁的小人。當然,維護領導是有原則的,不能把對領導權威的維護當成對某個人權力的維護,甚至對領導的錯誤也極力掩蓋。這種過分的行為必然會引起群眾的不滿,遭到群眾的反對,還會給事業帶來損失。

5.掌握與領導相處的恰當方式

在職場上經常可以碰到這樣的不得誌者,他們具有很高才能和良好的品質,在同事中也具有較高的威信,與周圍人也能友好相處,但是卻和上級處理不好關係。這其中除了上級的原因之外,如果從自身找毛病,角色行為不當也是非常突出的原因。

對上級交際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絕對服從型。這種人對上級的意見不管正確與否都唯命是從,很像趙樹理筆下的那個農會主席張得貴對待老村長閻恒元的態度;“”張得貴,真好漢,跟著恒元舌頭轉,恒元說個‘長’,得貴說‘不短’,恒元說個‘方’,得貴說‘不圓’,恒元說‘沙鍋能搗蒜’,得貴就說‘打不爛’,恒元說‘公雞能下蛋’,得貴就說‘親眼見’”“。

二是投其所好型。這種人對上司察言觀色,專門會仰上級鼻息出氣。上級說是“”鹿”“,他絕不說是“”馬”“。隋煬帝的禦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都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裴蘊辦案看主子的態度,“”若欲罪者,則屈法順情,鍛成其罪,所欲宥者,則附從輕典,因而釋之。”“虞世基因為“”帝惡聞賊盜”“,他就報喜不報憂,明明下麵是火急報警,他卻奏稱,“”鼠竊狗盜”“行將除盡,“”願陛下勿以介懷”“。

三是不言可否型。小說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王仁和相國文韶,人軍機後,耳聾愈甚……一日,榮祿爭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後問王意如何。王不知雲,隻得莞爾而笑。西太後再三垂問,王仍笑。因太後曰:‘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一害怕得罪上級,遇事不置可否,這種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四是回避領導型。有一部分人自己雖然也是領導者,但是卻非常怕見自己的上司,遇見上級領導則繞道走。這種人或怕接近上級領導者有“拍馬之嫌””,或因有“自我防衛心理””,害怕上級發現自己的短處,或因與上級之間有心理間隙,等等。不管其原因如何,此種交往不利於上下級之間心理溝通。

五是遇事對抗型。這種人與上級產生了抵觸情緒,因此對上級采取排斥、抗拒行為,不管上級對與錯,都尋機向上級“發難””,拒不執行上級的指示、命令,和上級經常發生矛盾衝突。

六是評頭論足型。有的人對上級的指示雖然也執行,但不管指示是否正確,總愛挑三揀四,評頭品足。這種晶評評論雖然有時在理,但經常采取此種行為,不僅會使上級產生厭煩心理,而且會在下級中引起不良傾向,使本單位出現一批“評論員””,減少組織內的實幹家。這樣對組織的發展是沒有多大益處的。

以上種種行為不管其動機如何,就其後果來看,都會影響與上級的關係。雖然有的交往方式個人會獲取一時之利,但是從長遠的角度看,對事業、對組織、對上級、對自己都有害而無利。下級與上級正常交際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進行正常的心理溝通。與上級交往同與其他人交往一樣,都需要進行心理溝通。上級也是人,同樣存在七情六欲,不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達不到情感的一致性。上級與下級的工作關係,不能完全拋開情感關係。上下級之間雙方心理上接近與相互幫促,會減少互相之間的摩擦事件和衝突,反之,情感差異很大,就免不了要發生心理碰撞,影響工作關係。《戰國策》中“觸礱說趙太後””一段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趙太後剛剛當政時,秦國發兵進犯,形勢危急。趙國向齊國求救,而齊國卻要趙太後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出兵。太後舍不得讓長安君去,大臣們紛紛勸太後以國事為重,結果君臣關係鬧翻了。太後說:“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君臣關係形成了僵局。這時候,左師求見,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先從飲食起居等有關老年人健康的問題談起,來緩解緊張氣氛,繼托太後關心一下他的小兒子舒棋,引起太後感情上的共鳴。太後不僅應允,而且破顏為笑,主動談起了憐子問題,君臣關係變得和諧、融洽起來。這時,觸礱因勢利導,指出君侯的子孫如果“位尊而無功,俸厚而無勞””是很危險的,太後如果真疼愛長安君,應該讓他到齊國作人質,以解趙國之危,為國立功,隻有這樣,日後長安君才能在趙國自立。這番人情人理的勸導使太後幡然醒悟,終於同意長安君人入齊為質。

試想,觸礱不掌握太後憐子的心理,勸說不僅不能夠成功,還真有可能受“唾其麵””之辱。了解、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工作關係,不應當懷有個人動機,投其所好,以達到取悅上級之目的。領導者的工作需要得到上級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組織的共同目標對上級有時要進行建議和規勸,這些離開良好的心理溝通是無法奏效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交往頻率對建立人際關係具有重要作用。對上級不交往,采取回避態度,很難和上級的認識取得一致,沒有一致的認識,相互之間的支持、協調、配合都將大受影響。

2.非禮勿聽,有些秘密聽不得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古明今。三國裏的楊修是一個聰明人,他也覺得自己很聰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文職,類似現代機關中的“筆杆子””。一日,曹操發出了一個晚上值班的口令,叫“雞肋””,楊修一聽就要收拾行李準備走人,別人問他怎麼了。他說曹丞相想撤兵了。何以見得?他又說了,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是要走人,那是幹什麼呢?結果,楊修就是說了不該說的話,知道了不該知道的事情,終於被曹操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