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森的舉動引起了強烈的輿論反響,諸多媒體紛紛采訪他,將他描述為敢於捍衛自身權益的鬥士。與之相反的是當地星巴克的口碑,似乎一夜之間降到了穀底。直到此時,星巴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數次派出專人與多羅森接洽,但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多羅森甚至還辦了一個反對星巴克的網站,直到今天,該網站仍然在運行著。
上麵這個事例對於星巴克可以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在錯誤出現後,沒有及時有效地處理,結果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後果,使得顧客的不滿情緒不斷醞釀,並傳播給了其他潛在的或現實的顧客,給星巴克品牌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在此之後,後悔莫及的星巴克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經營和服務,充分吸取“咖啡機事件”中的教訓,工作中一旦出現錯誤或失誤,不分大小,都會立即、主動回應,以體現企業關注、關心顧客的理念,為企業和品牌樹立良好的形象。
2001年美國“9·11”事件中,紐約市世貿中心遭到了恐怖襲擊,死傷無數。布魯克林的一個救護車服務隊義務來到災難現場,幫助受驚的遇難者。當時一些被救助者需要喝水,一名誌願者就跑到離自己最近的一家星巴克店,想要幾瓶水。誰知當時值班的員工竟然要求誌願者付錢,誌願者非常生氣,但也隻能自掏腰包,花費130美元的高價買了三箱瓶裝水。事後,誌願者將這件事告訴了別人,馬上就有人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在網絡上傳播這一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大家都認為星巴克缺少公共意識和商業道德,在危機之中不但不主動提供幫助,還想方設法發災難財。
之後“瓶裝水事件”愈演愈烈,星巴克意識到必須采取行動才能挽救自己在顧客心中的形象。當時擔任總裁兼CEO的奧林·史密斯迅速采取行動,把一張130美元的支票親自送到這個救護車服務隊,向他們表示了真誠的歉意。他還要求世貿中心附近的門店加班加點工作,為救援人員和誌願者提供免費的飲料和糕點。不僅如此,星巴克公司還向國內救濟基金捐助了大筆款項,總額超過100萬美元。
對於那位引起這場風波的員工,星巴克並沒有遷怒於他,或將他推出來作為星巴克的替罪羊,因為員工畢竟也是在一個無法想象的緊迫情況下倉促作出了決定,星巴克理解並保護了自己的員工,同時主動承擔了所有的責任。這個做法在當時也得到了很多顧客的好感。最終人們選擇原諒了星巴克,並表示非常欣賞星巴克勇於承認錯誤、積極解決問題的精神。
與“咖啡機事件”相比,星巴克在“瓶裝水事件”中的表現有了明顯的進步,無論是補救措施的及時到位還是充滿誠意的道歉態度都很值得讚賞。因為星巴克在企業或品牌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之前,就迅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能夠維持住顧客的信任。
多羅森的舉動引起了強烈的輿論反響,諸多媒體紛紛采訪他,將他描述為敢於捍衛自身權益的鬥士。與之相反的是當地星巴克的口碑,似乎一夜之間降到了穀底。直到此時,星巴克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數次派出專人與多羅森接洽,但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多羅森甚至還辦了一個反對星巴克的網站,直到今天,該網站仍然在運行著。
上麵這個事例對於星巴克可以說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在錯誤出現後,沒有及時有效地處理,結果導致了更為嚴重的後果,使得顧客的不滿情緒不斷醞釀,並傳播給了其他潛在的或現實的顧客,給星巴克品牌造成了極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