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東宮易主,最柔弱的李治當上了太子(1 / 3)

李世民簡直無法麵對這事實,寵信的、親愛的、重用的人一個個背叛他,究竟為什麼?難道他是隋煬帝那樣的無道昏君?

夜已三更李世民愁苦難眠,獨自來到監禁太子的宮殿。

李承乾同樣沒入睡,這個素來驕橫乖張的太子如今披頭散發獨坐榻前,守著一盞孤燈。燭光映照著那年輕的臉龐,原先的暴戾、急躁、桀驁全然沒了蹤影,也並未憂愁恐懼,反而顯得異常平靜,或許失敗也是一種解脫吧。

“父皇。”沒有泣涕賭咒的哀求,也沒有睚眥盡裂的呐喊,承乾隻是輕輕呼喚一聲,兀自悶坐在那裏。

李世民一步步走近這個深愛且深恨的兒子,不知為何心中竟隱隱萌出一絲怯意,醞釀許久才開口:“朕哪裏虧待你,為何圖謀不軌?”

李承乾無力地搖搖頭:“父皇明知故問麼?我貴為太子,更何所求?若非李泰欲圖我位苦苦相逼,我何至於行此險路?這就像……”話說一半他卻頓住了,慘慘一笑,“成王敗寇,還有什麼可說的。”

李世民似木頭般立在那裏,再無言可問。他知道兒子想說什麼:“這就像你當年殺兄囚父一樣!”上行下效,父為子綱,還有什麼好問的?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誰叫他政變奪位根基不正?誰叫他動念廢立重蹈覆轍?世事輪回,天理昭彰,這不過他是該得的報應啊……

李世民沉默半晌,終於哀歎一聲,邁著沉重的步伐轉身而去。可當他邁出殿門那一刻,又聽李承乾在背後咕噥道:“孩兒自作孽無可怨,但父皇若將李泰立為太子,那便成全了他的陰謀,我死難瞑目!”

兄弟相爭有如仇讎,當年的悲劇無可避免地重演了,李世民胸中鬱悶,卻無從發泄、無人傾訴,愁思凝結徹夜無眠,第二日還得強打精神臨朝。無論如何這一案總得有個結果,這不僅是對罪行的審判,也必須給天下人一個交待。

“該如何處置承乾?”李世民滿臉無奈掃視群臣。

朝堂之上寂寂無聲,所有人低頭不語——如何處置皇帝真不知道嗎?李祐如何處置的?謀反者唯死爾!可已經賜死李祐,短短兩月間又要再處死一個皇子,而且是太子,情何以堪?但若不殺便是破壞法度,殺李祐而不殺李承乾豈非厚此薄彼?群臣左右為難,隻能報以沉默。

李世民見他們毫無所動,越發心如刀絞,卻隻能唉聲歎氣。然而哀歎聲未息,有個年輕的綠袍小官鬥膽站了出來——通事舍人來濟。

在群臣的訝異目光中,這個六品小官舉笏上奏:“懲罪固是國法,親親亦為大德。陛下不失慈父之恩,使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回答明顯照顧了皇帝殘存的那點兒父子之情。群臣誰都沒反駁,所有人都不忍看皇帝如此痛苦。

李世民正式頒詔,太子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漢王元昌理應處死,念其宗室身份賜其自盡;陳國公侯君集參與陰謀暗蓄死士,理應闔門誅滅,念其舊日功勳免一幼子死刑;其餘杜荷、趙節、李安儼、賀蘭楚石等皆夷滅。

李世民簡直無法麵對這事實,寵信的、親愛的、重用的人一個個背叛他,究竟為什麼?難道他是隋煬帝那樣的無道昏君?

夜已三更李世民愁苦難眠,獨自來到監禁太子的宮殿。

李承乾同樣沒入睡,這個素來驕橫乖張的太子如今披頭散發獨坐榻前,守著一盞孤燈。燭光映照著那年輕的臉龐,原先的暴戾、急躁、桀驁全然沒了蹤影,也並未憂愁恐懼,反而顯得異常平靜,或許失敗也是一種解脫吧。

“父皇。”沒有泣涕賭咒的哀求,也沒有睚眥盡裂的呐喊,承乾隻是輕輕呼喚一聲,兀自悶坐在那裏。

李世民一步步走近這個深愛且深恨的兒子,不知為何心中竟隱隱萌出一絲怯意,醞釀許久才開口:“朕哪裏虧待你,為何圖謀不軌?”

李承乾無力地搖搖頭:“父皇明知故問麼?我貴為太子,更何所求?若非李泰欲圖我位苦苦相逼,我何至於行此險路?這就像……”話說一半他卻頓住了,慘慘一笑,“成王敗寇,還有什麼可說的。”

李世民似木頭般立在那裏,再無言可問。他知道兒子想說什麼:“這就像你當年殺兄囚父一樣!”上行下效,父為子綱,還有什麼好問的?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誰叫他政變奪位根基不正?誰叫他動念廢立重蹈覆轍?世事輪回,天理昭彰,這不過他是該得的報應啊……

李世民沉默半晌,終於哀歎一聲,邁著沉重的步伐轉身而去。可當他邁出殿門那一刻,又聽李承乾在背後咕噥道:“孩兒自作孽無可怨,但父皇若將李泰立為太子,那便成全了他的陰謀,我死難瞑目!”

兄弟相爭有如仇讎,當年的悲劇無可避免地重演了,李世民胸中鬱悶,卻無從發泄、無人傾訴,愁思凝結徹夜無眠,第二日還得強打精神臨朝。無論如何這一案總得有個結果,這不僅是對罪行的審判,也必須給天下人一個交待。

“該如何處置承乾?”李世民滿臉無奈掃視群臣。

朝堂之上寂寂無聲,所有人低頭不語——如何處置皇帝真不知道嗎?李祐如何處置的?謀反者唯死爾!可已經賜死李祐,短短兩月間又要再處死一個皇子,而且是太子,情何以堪?但若不殺便是破壞法度,殺李祐而不殺李承乾豈非厚此薄彼?群臣左右為難,隻能報以沉默。

李世民見他們毫無所動,越發心如刀絞,卻隻能唉聲歎氣。然而哀歎聲未息,有個年輕的綠袍小官鬥膽站了出來——通事舍人來濟。

在群臣的訝異目光中,這個六品小官舉笏上奏:“懲罪固是國法,親親亦為大德。陛下不失慈父之恩,使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回答明顯照顧了皇帝殘存的那點兒父子之情。群臣誰都沒反駁,所有人都不忍看皇帝如此痛苦。

李世民正式頒詔,太子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漢王元昌理應處死,念其宗室身份賜其自盡;陳國公侯君集參與陰謀暗蓄死士,理應闔門誅滅,念其舊日功勳免一幼子死刑;其餘杜荷、趙節、李安儼、賀蘭楚石等皆夷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