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自己得視野
阿爾溫·托夫勒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1928年出生在美國布魯克林一個波蘭猶太移民的商人家庭。1970年,托夫勒發表了《未來衝擊》一書,在美國各界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反響。1980年他的第二部成名著作《第三次浪潮》出版後,很快被譯成30多種文字。托夫勒應邀到許多國家講學,從而在國際上出了名。他曾會見了許多國家的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在羅馬尼亞,他曾同齊奧塞斯庫一起度過了好幾個小時;在加拿大,他會見了特魯多;在澳大利亞,他會見了惠特拉姆;在日本,他會見了鈴木;在印度,他會見了英迪拉·甘地。1983年初,他曾來中國訪問過。
這樣一位蜚聲全球的未來學家,他的生活道路是怎樣的呢?
托夫勒從小就愛寫東西,對社會問題和政治變革也感興趣。
1949年,他從紐約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工廠當了工人。托夫勒為什麼選擇了當工人這條道路?他自己說:“我去工廠是出於多種動機……我的部分動機是心理上的——年輕人要擺脫家庭,想見見世麵的那股衝動。我還有文學創作上的動機……夢想日後寫一部有關工人階級生活的偉大作品。”
托夫勒在工廠工作了5年,在此期間,他開過車床,在鋼鐵鑄造車間當過鑄造工,在汽車裝卸線上當過裝卸工,開過鏟車,給自行車、汽車、卡車噴過漆……托夫勒說:“我在工廠裏學到的東西不比在課堂上學到的少。我確實發現許多工人非常聰明機智、正直、富於幽默感。我也學到許多有關英語的知識——怎樣寫出使那些沒有得過博士學位的人也能看懂的文章。我發現,寫好通俗散文,要比運用學究式語言寫材料,難度更大。”在當工人期間,他曾寫過一些短篇小說和政論性文章,但均未能發表。後來,他轉到一家焊接業的雜誌出版社,才真正開始了寫作生涯。不久,托夫勒相繼擔任勞工報記者和賓夕法尼亞日報記者。他在賓夕法尼亞日報社工作了3年,負責報道白宮和國會活動,同時給幾家雜誌社撰稿,報道和評論有關企業關係、經濟、工會和勞動條件等方麵的問題。1959年,托夫勒離開華盛頓,擔任《幸福》雜誌的勞工專欄的作家,寫過很多關於汽車工業和其他工業的調查分析文章,還寫過對美國學術界經濟情況的長篇論述。兩年後,托夫勒又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教育設施實驗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做過谘詢工作。
托夫勒最初是寫有關技術方麵和反對文化上的貴族主義方麵的文章的,後來,他轉向研究未來。這個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呢?托夫勒談到兩個重要原因。他說:“……早期我在華盛頓……作為記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重大的社會和技術變革正改變美國社會的正統,但我們的政府的眼睛是向後看的,很少關心未來,似乎不能預見甚至是一些最根本性的變化。政客們的眼光很少超越下屆競選以外的範圍。這使我想到關於時代和時代的眼光……”他還說:“我的妻子和我在1963年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蘇爾茲伯格美國研究討論會。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生活了一段時間。這段經曆使我們的思想起了變化。我不再單純從一種北美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了。”“事實上,《未來衝擊》是從一種多國或者世界讀者的立場、觀點來寫的,《第三次浪潮》更是這樣的。這本書的內容,所選的事例都考慮到了這點。”
托夫勒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是怎樣構思出三次浪潮這一觀念,或者說,他的思辨之道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了寫書,收集了大量資料,但是,他是怎樣從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當中理出頭緒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