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摩西率眾出埃及(1 / 2)

2.摩西率眾出埃及

公元前1871年,以色列晚年時,迦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饑荒,他隻好帶著家人遷往埃及避難。在其子約瑟的幫助下,在尼羅河三角洲中部的歌珊定居下來。

歌珊是位於尼羅河以東、埃及古都孟斐斯(鄰近今天的開羅)東北30多公裏的地方,為古代亞非商旅來往之要衝。這裏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氣候宜人。在當地居民的影響下,希伯來人加速了由遊牧生活向定居農業的過渡,雅各的12個兒子也在此繁衍擴展成希伯來人的12個部落支派,人丁興旺。

然而在歌珊的希伯來人仍然與埃及當地的社會文化生活相隔離。即使在約瑟擔任埃及宰相的時候,埃及人也不願同希伯來人一起進餐,因為這對埃及人說來是件厭惡的事。而這裏的希伯來人也深感自己是流亡在外的“異鄉人”或“客人”,他們時常懷念故鄉迦南,保持與迦南猶太親族的聯係和自由的生活習慣。

盡管如此,希伯來人仍在那裏生活了400年。他們利用統治者政治上的優待及所賦予的諸多特權,占有土地,發展商業,積累了大量財富。與此同時,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動地域也逐漸越出歌珊。

公元前16世紀中葉,底比斯的王公集結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後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尼羅河盆地,恢複了埃及的獨立,開啟了埃及新王國時期,並在不久後迅即向外擴張,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從此,希伯來人在埃及安居樂業的美好歲月一去不複返。

在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到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希伯來人在埃及所受的排擠與迫害達到變本加厲的程度——他們全部被貶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排斥在埃及的公共社會生活之外,被迫從事諸如修廟築路、建城造屋等各種繁重苦役,稍有怠慢便遭凶悍的監工毒打乃至屠戮。然而,希伯來人的生命力卻異常旺盛,他們照常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拉美西斯二世一心想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奴隸製帝國。他認為希伯來人是東方人,在他向亞洲擴張時必成為內患。於是,法老下令所有希伯來人的新生男孩都必須溺死,以達到滅絕希伯來種族的目的。一時間在希伯來人居住區哭聲不斷,剛生下兒子的母親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扔進尼羅河,肝腸寸斷。

正當希伯來人慘遭異族淩辱之際,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應運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猶太民族形成和猶太教創立的基礎。

有一個利未家的人,娶了一個利未女子為妻。後來那女人懷孕,生了一個兒子,見孩子俊美,就藏了他三個月。後來不能再藏了,就取了一個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將孩子放在裏麵,把箱子擱在河邊的蘆荻中。孩子的姐姐遠遠站著,要知道她弟弟究竟會怎麼樣。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她的使女們在河邊行走。她看見蘆荻中有一個箱子,就打發一個婢女拿來。她打開箱子,看見裏麵有一個孩子。孩子哭了,於是她可憐地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孩子的姐姐對法老的女兒說:“我到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為你奶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兒說:“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親來。法老的女兒對她說:“你把這孩子抱去,為我奶他,我必給你工錢。”婦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漸長,婦人把他帶到法老的女兒那裏,就做了她的兒子。法老的女兒給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是:“因我把他從水裏撈出來。”

摩西雖然成為埃及公主的養子,但在生母的教育下,他並沒有沉醉於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而是立誌拯救備受奴役的猶太同胞。

摩西長大後,一日在街上看見一個埃及人正在打一個希伯來人,邊打邊罵,出手很重,看樣子是想把他往死裏打。摩西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瞧瞧四周無人,就衝上去用磚頭把那個埃及人砸死了,然後把他埋在沙土坑中。此事雖然做得很隱蔽,但不久還是被埃及法老知道了。為了逃避追捕,摩西逃至西奈,後在亞喀巴灣附近的米甸部落娶妻生子,安定下來。但他未曾忘卻自己是一個希伯來人,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受難同胞的願望日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