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當玄縱小和尚出現在吳道子麵前時,道子正帶著王耐兒、釋思道、李生、翟琰、張藏、韓虯等眾弟子在平康坊的一個酒樓喝酒。道子帶徒苛刻,經常揍徒弟。出師前,這些弟子跟隨吳道子隻幹兩件事,一是臨摹他的作品,二是在吳道子畫完後負責填染色彩。也就是說,隻有真正出師後才可以自己創作。
見到吳道子,玄縱的第一句話是,我是趙景公寺廣笑禪師的弟子;第二句是,我家師父有好酒。
最近一段時間,吳道子心情不佳,苦悶難以向人表白。所以當看到又有僧人找到他時,就顯得很煩躁。不過,聽到是廣笑的弟子,且有好酒時,便道:“莫非那廣笑也庸俗了,要請我畫壁?”
這時候,王耐兒等眾弟子齊聲道:“我家師父最近不接活兒!”
玄縱嘿嘿一笑,拉了把椅子坐下,說:“這次大師是必去不可的,我家師父為您準備的是一大壇昆侖觴,而且請您畫的是《地獄變》……”
吳道子一愣:“《地獄變》?‘昆侖觴’?”
當年在洛陽時,吳道子一度追隨被稱為“醉中八仙”的書法家張旭學狂草,雖然沒學成,但卻在張那裏學到不少美酒的知識,其中就包括玄縱說的“昆侖觴”。
關於此酒,《酉陽雜俎》中有記載,北魏時,有重臣賈鏘,他家有一仆人,尤善辨別好水,“常令乘小艇於黃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過七八升。經宿,器中色赤如絳,以釀酒,名昆侖觴。酒之芳味,世中所絕”。也就是說,造酒的水,取自於黃河源頭,極為珍稀。
“昆侖觴”在北魏時誕生後,即被認為是酒中的絕品,由於量小而極為珍貴。到唐朝時,其造酒秘術仍不外傳,而被賈家的後人獨享,按照開元元年的記錄,在整個帝國範圍內,隻供應長安、洛陽、成都、揚州四大城市。其中,長安隻供應九十壇而已。這裏麵有一半會被皇家買斷,其餘的流落市麵,亦多為權貴所搶。一年前,這種酒,一壇子已炒到紋銀八百兩。當然,對長安的很多人來說不缺這點銀子。但問題在於,由於數量極少,有錢也沒處買。在一次寧王的夜宴上,吳道子曾品得一杯“昆侖觴”,味道至今叫他難忘。這種酒市麵上很少見,那廣笑老和尚又怎麼會弄來?吳道子打了個問號。
玄縱說:“大師不要生疑,作為酒中仙人,您自知這‘昆侖觴’非常人所有,這壇酒乃家師十年前意外所得,一直藏於寺中,看來倒是與大師有緣了。緣,不可失,亦不可拒啊。”
吳道子大笑:“你果然是廣笑的徒弟,他愛酒,多年前在洛陽白馬寺我即知。”
玄縱說:“大師答應了?那三千兩銀子……”
吳道子湊近玄縱,壓低聲音說:“《地獄變》場景盛大繁複,三五日內如何完成?三千兩銀子遠遠打不住吧?”
玄縱說:“您與家師畢竟是故人啊!”
正在這時,幾名美女簇擁著一位白衣秀士上得酒樓。見到吳道子,秀士上前相拜,但並不說話。道子亦不語,隻是擺了擺手,隨後繼續跟玄縱說話:“可我並非為廣笑私人畫壁,而是為你家趙景公寺啊。”
說罷,吳道子放聲大笑,帶著王耐兒等眾弟子呼嘯而去。
走到樓下時,吳道子突然止步,回頭大聲道:“告訴我那故人,我三日內即入寺去畫《地獄變》!”
吳道子本不是愛財之輩。雖然他要價很高,那隻是彰顯身份而已。這些年,皇家贈予加上私活兒所得,吳道子收入頗豐,但也隻是在長安、洛陽買了兩處房子,在終南山修了處別墅而已。其他所得,除了用在喝酒上外,全部接濟了窮人。有一次,在長安東市,吳道子一次發放給貧民十萬兩銀子。此事在朝中引起紛紛議論。但吳道子依舊我行我素。因而,銀子不是一個問題,何況與廣笑還是舊相識。如此說,是那壇“昆侖觴”起了作用?但這不是全部秘密所在。
吳道子愛酒,可不是個渾人。從這個角度說,真正吸引他的還是《地獄變》這個題材。關於地獄,《酉陽雜俎》“貝編”一門中專門作過介紹:
地獄分生地獄、黑繩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等十八層。其中,生地獄即活地獄,又分三種:在人間罪過輕的,入活地獄後依舊為人形;罪過稍重的,則化為畜生;更重的,既不成人形,也不成畜形,而為一個個肉塊,預示將遭受無邊的痛苦。八寒地獄也非常恐怖。墜入八寒地獄,將會遭遇極度深寒的折磨,皮膚、唇舌、骨頭將盡被凍裂,痛苦無比。與八寒地獄相對的是八熱地獄。而最深一層,則為阿鼻地獄,即無間地獄,也就是我們說的無間道。凡入無間道的人,將受盡一切苦難,永世無有間歇,永世接受煎熬,永世不得輪回。
作為佛教壁畫中最宏大最具挑戰性的題材,《地獄變》的內容就是這厲鬼諸魔、刀山火海、冷熱煎熬,以及最殘酷的刑罰,為的是警告人們生前必須向善,否則死後即有慘烈的場麵在前頭等待。《地獄變》不僅涉及鬼怪眾多,而且地獄類型也非常繁複,整個場景陰森恐怖,是常人所難畫出的。在當時,即使經驗豐富的老畫師碰這個題材,也隻是試探著作作卷畫而已,在廣闊的壁上作大規模描繪,整個帝國範圍內還沒有人敢於嚐試。而且,想畫成這個題材,從構思、起稿、勾描,再到上色、完工,黑天白日連軸轉,最保守的估算,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吳道子已決定向皇家請假,破除萬難帶著弟子們入住趙景公寺,畫這《地獄變》。他急需要這樣一麵盛大的新作。其中的因由隻有他自己知道。
這天午後,在看到廣笑禪師時,吳道子說的第一句話是:“故人!‘昆侖觴’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