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書之以心不以手(1 / 1)

前人論書,多有反對“信筆”與“浪書”之見。如周星蓮說:“凡作書,不可信筆”(《臨池管見》)。朱和羹說:“信筆是作書一病”(《臨池新解》)。這所謂“信筆”與“浪書”,就是寫得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亦即手雖到而意未到,亦即盡管手在寫,但注意力卻並未集中到手上。因而這與我們在此所主張的“書之以心不以手”恰成對照,是“書之以手不以心”了。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信筆”與“浪書”的現象,卻並不僅僅存在於書法創作過程之中,而且同時存在於書法學習過程之中。在書法創作過程中“信筆”與“浪書”之不可取,在於它由於破壞了心對手的指揮與統帥作用,而使這種創作活動對心靈世界的表征成為不可能。那一失卻了心的指揮與統帥作用的手,所“信筆”與“浪書”出來的心靈內涵到底是什麼呢?這就很難說了。而在書法學習過程中“信筆”與“浪書”之不可取,則在於它對心與手的正確關係的破壞,將使人們無法學到“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真本領。而隻要沒有這樣的真本領,那成為書家的美好理想,也就隻能付諸東流了。對於這一點,相當部分初學書法的人往往沒有充分的認識,相當部分教書法的人也往往沒有充分的認識。應該說,這已經是我們現今的書法教學工作的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最後,還應該順帶指出的是,這“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美學性質,僅僅是對那些真正的書法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而言的。實際上,自古而今,都有數量極為可觀的自以為是書家,而實則與書家完全無緣的人。這樣的所謂“書家”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不可能達到“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美學境界的。此外,古代那大量的民間書跡的作者們隻不過是些普通的文字書寫者,因而也是與這種“書之以心不以手”的藝術創作層次無緣的。後人(主要是今人)之將這些民間書跡當作書法藝術來對待,那是後人的事,並非這些書寫者們的事。

前人論書,多有反對“信筆”與“浪書”之見。如周星蓮說:“凡作書,不可信筆”(《臨池管見》)。朱和羹說:“信筆是作書一病”(《臨池新解》)。這所謂“信筆”與“浪書”,就是寫得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亦即手雖到而意未到,亦即盡管手在寫,但注意力卻並未集中到手上。因而這與我們在此所主張的“書之以心不以手”恰成對照,是“書之以手不以心”了。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信筆”與“浪書”的現象,卻並不僅僅存在於書法創作過程之中,而且同時存在於書法學習過程之中。在書法創作過程中“信筆”與“浪書”之不可取,在於它由於破壞了心對手的指揮與統帥作用,而使這種創作活動對心靈世界的表征成為不可能。那一失卻了心的指揮與統帥作用的手,所“信筆”與“浪書”出來的心靈內涵到底是什麼呢?這就很難說了。而在書法學習過程中“信筆”與“浪書”之不可取,則在於它對心與手的正確關係的破壞,將使人們無法學到“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真本領。而隻要沒有這樣的真本領,那成為書家的美好理想,也就隻能付諸東流了。對於這一點,相當部分初學書法的人往往沒有充分的認識,相當部分教書法的人也往往沒有充分的認識。應該說,這已經是我們現今的書法教學工作的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最後,還應該順帶指出的是,這“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美學性質,僅僅是對那些真正的書法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而言的。實際上,自古而今,都有數量極為可觀的自以為是書家,而實則與書家完全無緣的人。這樣的所謂“書家”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不可能達到“書之以心不以手”的美學境界的。此外,古代那大量的民間書跡的作者們隻不過是些普通的文字書寫者,因而也是與這種“書之以心不以手”的藝術創作層次無緣的。後人(主要是今人)之將這些民間書跡當作書法藝術來對待,那是後人的事,並非這些書寫者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