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名寤(wù)生(公元前七五七至前七○一),十五歲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七四三至前七○一)。共(ɡōnɡ)叔段(公元前七五四至?):鄭莊公元年封於京(河南滎陽巿南),史稱京城大叔。共,故城在汲郡共縣(河南輝縣巿),春秋時屬於衛的別邑。共叔段謀位奪權,為莊公所敗,逃亡到了共地,稱共叔段也就不把他看作鄭國人了。《詩經·鄭風》之《叔於田》、《大叔於田》二詩都寫到了他的事跡。

寤生:寤,睡醒。又通作“牾”(wǔ),逆也。凡生子首出為順,足出為逆,意為難產。《史記·鄭世家》雲:“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也是理解為難產之意。

遂惡之:惡,厭惡,動詞。之,莊公,代詞。

亟(qì)請:多次遊說。又亟(jí),入聲訓急也,急於請求。去入音義不同。

為之請製:為(wèi),為了。之,共叔段,代詞。製,古東虢(ɡuó)國地,在汜水縣東(河南滎陽巿北上街區)。虢叔是周文王的同母弟,封於東虢。

祭(zhài)仲(?至公元前六八二):鄭相,以邑為氏,仲是他的排行。或說名仲,字仲足。祭邑在中牟縣祭亭(河南中牟縣)。祭仲有寵於莊公,先後立昭公忽、厲公突、子亹、公子嬰等諸公子為君,專國政。

雉(zhì):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侯伯國都的城牆方五裏,徑三百雉,故大都不容許超過一百雉。

參國之一:參(sān),通“三”。參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

焉辟害:焉,句首疑問詞。辟,同“避”。

厭(yán):同“饜”,滿足。又厭(yàn),去聲,訓憎惡,平去意義不同。

貳於己:貳,兩屬,即同時聽命於己,加倍賦稅。

廩延:鄭邑,陳留酸棗縣北延津故城(河南延津縣)。

子封:公子呂的別字,鄭國的公族大夫。

昵:親愛。

大叔完聚:大(tài),同“太”。建設城郭,屯積禾粟,充分備戰。

繕甲兵:修治甲冑及兵器。

具卒乘:乘(shènɡ),戰車,名詞用法,讀去聲,下文“二百乘”音同。具卒乘即訓練步卒,準備戰車。

帥車二百乘:帥,同“率”,率領。車(jū),戰車。

鄢:鄭邑(河南滎陽巿)。鄭另有鄢陵(河南新鄭巿東南),但《左傳》大叔居京及所兼並的西鄙、北鄙都在鄭國西北方一帶,不可能侵占東南方的鄢陵。

譯文

早年鄭武公娶了一位申國的貴族女子,她叫武薑。武薑生下了鄭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難產,嚇怕了母親,所以母親並不喜歡他。母親溺愛共叔段,希望他能夠繼承王位。她多次遊說鄭武公,可是鄭武公並沒有答應她的請求。

莊公即位後,武薑請求以製邑之地封共叔段。莊公說:“製邑是一個險要的地區,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曾經恃險作亂,並因而喪命,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她改求封共叔段於京邑,讓他得以安居,人人就稱共叔段為京城大叔了。祭仲進諫說:“都城的城牆超過一百雉,對於國家是很危險的。按照先王的規製,大都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隻限於五分之一,而小都更隻能是九分之一了。現在京邑的都城建設不符合先王的規製。國君看來是難以忍受了。”莊公說:“這是母親的要求,怎樣做可以減少傷害呢?”祭仲回答說:“薑氏又怎會心滿意足呢?不如早作打算,不要讓雜草繁生蔓延,繁生蔓延之後就後患無窮了。連雜草繁生蔓延都很難解決,更何況是您尊貴的弟弟呢?”莊公說:“壞事做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的。你慢慢看吧!”

莊公:名寤(wù)生(公元前七五七至前七○一),十五歲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七四三至前七○一)。共(ɡōnɡ)叔段(公元前七五四至?):鄭莊公元年封於京(河南滎陽巿南),史稱京城大叔。共,故城在汲郡共縣(河南輝縣巿),春秋時屬於衛的別邑。共叔段謀位奪權,為莊公所敗,逃亡到了共地,稱共叔段也就不把他看作鄭國人了。《詩經·鄭風》之《叔於田》、《大叔於田》二詩都寫到了他的事跡。

寤生:寤,睡醒。又通作“牾”(wǔ),逆也。凡生子首出為順,足出為逆,意為難產。《史記·鄭世家》雲:“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也是理解為難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