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風雨茅廬,幾多愛恨(1 / 3)

1927年六七月間,鬱達夫和王映霞在上海租房安家,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在王映霞的幫助下,鬱達夫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寒灰集》。在序言中,鬱達夫聲稱是王映霞“愛的火焰”,複燃了他這堆“已經行將熄滅的寒灰”。

1927年9月,鬱達夫將他和王映霞的戀愛過程,編成《日記九種》由北新書局出版發行了。讀過這本書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鬱達夫當時的愛狂熱到了何種程度,他真的是不要名譽不要地位,什麼也不要了。1928年2月,才子鬱達夫抱得美人歸,王映霞也終於做了他的“自由女王”,兩人在杭州正式結婚。文豪柳亞子贈詩鬱達夫,稱兩人“富春江上神仙侶”,一時傳為佳話。

鬱達夫和王映霞確實有過一段神仙眷侶般的婚姻生活,日子過得甜蜜豐裕。王映霞在自傳中曾提到:“當時,我們家庭每月的開支為銀洋二百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說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一百元用之於吃。物價便宜,銀洋一元可以買一隻大甲魚,也可以買六十個雞蛋,我家比魯迅家吃得好。”1929年11月間,王映霞生下了長子鬱飛。一年半後,又生了第二個男孩鬱雲。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開支隨之劇增;此時已隱居於富陽的孫荃母子的生活開支,也要靠鬱達夫寄錢去接濟,經濟日漸拮據。

1934年4月,在王映霞的提議下,鬱達夫和她回杭州居住。鬱達夫花1700元買下了玉皇山後30畝山地,開始修建自己的新家。據王映霞回憶,新家在“1935年年底動工,熬過了一個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萬五六千元”。建成後,還“塗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充滿了東方建築的古典神韻,鬱達夫特意給它取了一個極富情調的名字:風雨茅廬。

1936年,鬱達夫應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邀請南下福州,擔任省政府參議兼宣傳室主任。但就在這之後,鬱、王兩人的感情急轉直下,這與浙江省教育廳長許紹棣有直接關係。1937年底,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江軍政機構紛紛南遷,省教育廳遷到浙南的麗水。為躲避戰亂,王映霞攜老母及孩子先到富陽避難,後來到麗水,與許紹棣比鄰而居,兩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此時許紹棣的妻子剛病逝不久,他獨自帶著3個女兒生活。許紹棣對王映霞傾慕已久,平時對她關懷備至,多有照顧,引起了許多風言風語。王映霞還積極牽線搭橋,把與徐悲鴻有過戀情的孫多慈介紹給許紹棣,促成許孫二人結為秦晉之好。

鬱達夫在福州聽到王映霞與第三者關係不正常的流言,心裏非常憤怒。1938年3月,鬱達夫應郭沫若的邀請離開福建到武漢工作,就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並兼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設計委員。不久,王映霞也來到武漢。

1927年六七月間,鬱達夫和王映霞在上海租房安家,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在王映霞的幫助下,鬱達夫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寒灰集》。在序言中,鬱達夫聲稱是王映霞“愛的火焰”,複燃了他這堆“已經行將熄滅的寒灰”。

1927年9月,鬱達夫將他和王映霞的戀愛過程,編成《日記九種》由北新書局出版發行了。讀過這本書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鬱達夫當時的愛狂熱到了何種程度,他真的是不要名譽不要地位,什麼也不要了。1928年2月,才子鬱達夫抱得美人歸,王映霞也終於做了他的“自由女王”,兩人在杭州正式結婚。文豪柳亞子贈詩鬱達夫,稱兩人“富春江上神仙侶”,一時傳為佳話。

鬱達夫和王映霞確實有過一段神仙眷侶般的婚姻生活,日子過得甜蜜豐裕。王映霞在自傳中曾提到:“當時,我們家庭每月的開支為銀洋二百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說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一百元用之於吃。物價便宜,銀洋一元可以買一隻大甲魚,也可以買六十個雞蛋,我家比魯迅家吃得好。”1929年11月間,王映霞生下了長子鬱飛。一年半後,又生了第二個男孩鬱雲。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開支隨之劇增;此時已隱居於富陽的孫荃母子的生活開支,也要靠鬱達夫寄錢去接濟,經濟日漸拮據。

1934年4月,在王映霞的提議下,鬱達夫和她回杭州居住。鬱達夫花1700元買下了玉皇山後30畝山地,開始修建自己的新家。據王映霞回憶,新家在“1935年年底動工,熬過了一個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萬五六千元”。建成後,還“塗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充滿了東方建築的古典神韻,鬱達夫特意給它取了一個極富情調的名字:風雨茅廬。

1936年,鬱達夫應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邀請南下福州,擔任省政府參議兼宣傳室主任。但就在這之後,鬱、王兩人的感情急轉直下,這與浙江省教育廳長許紹棣有直接關係。1937年底,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浙江軍政機構紛紛南遷,省教育廳遷到浙南的麗水。為躲避戰亂,王映霞攜老母及孩子先到富陽避難,後來到麗水,與許紹棣比鄰而居,兩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此時許紹棣的妻子剛病逝不久,他獨自帶著3個女兒生活。許紹棣對王映霞傾慕已久,平時對她關懷備至,多有照顧,引起了許多風言風語。王映霞還積極牽線搭橋,把與徐悲鴻有過戀情的孫多慈介紹給許紹棣,促成許孫二人結為秦晉之好。

鬱達夫在福州聽到王映霞與第三者關係不正常的流言,心裏非常憤怒。1938年3月,鬱達夫應郭沫若的邀請離開福建到武漢工作,就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並兼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設計委員。不久,王映霞也來到武漢。

一天,鬱達夫回到家中,不見王映霞,卻意外發現了許紹棣給王映霞的幾封信,便斷定王映霞仿效卓文君與她的“司馬相如”私奔了。鬱達夫性格衝動,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在《大公報》刊登“尋人啟事”:“王映霞女士:鑒亂世男女離合本屬尋常,汝與某君之關係及攜去之細軟衣飾金銀款項契據等都不成問題,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以地址。鬱達夫謹。”實際上,王映霞隻是到她的朋友曹秉哲家裏去了。翌日,當王映霞在《大公報》上看到鬱達夫的“尋人啟事”時,不禁勃然大怒。鬱達夫得到曹秉哲的通知趕往曹家請她回去時,王映霞說:“如果要我回去,你必須在大公報上刊登道歉的啟事。”經過朋友的從中調解,鬱達夫和王映霞捐棄“前嫌”,決定和解。鬱達夫不得不又在報上刊登了王映霞擬就的“道歉啟事”:“達夫前以神經失常,語言不合,致逼走妻王映霞女士,並在登報尋找啟事中,誣指與某君關係及攜去細軟等事。事後尋思,複經朋友解說,始知全出於誤會。茲特登報聲明,並深致歉意。”1938年,鬱達夫應《星洲日報》的邀請,帶著王映霞和兒子鬱飛一同來到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遠離祖國,並沒有讓鬱達夫和王映霞的婚姻狀況有所改變。王映霞因為不堪夫妻關係愈來愈惡化,一度隻身遠赴印尼廖內島的一所學校擔任教員。因不習慣島上的艱苦生活,一學期後又返回新加坡。然而,鬱達夫不久後做的一件事,終於把他們的婚姻推向了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