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
長詩寫於1829年。從中顯然可以看出普希金《強盜兄弟》的影響。
兩個女奴
長詩未注明寫作日期。無疑是早期作品。從引用莎士比亞作品作題辭這一點可以推論係寫於1829年的下半年或1830年上半年,因為萊蒙托夫是在1829年滿14歲時才學習英語的。這篇作品與普希金的《巴赫契沙拉伊的泉水》之間有明顯的聯係。
裘裏奧
原稿上第一頁有萊蒙托夫的手跡:“序詩(1830)”幾個字。
序詩之後又寫著:“裘裏奧。中篇小說。1830年。”主人公的名字很可能是取自《莫斯科導報》1827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題為《裘裏奧·拿破侖·波拿巴特講述的故事》。請注意,《裘裏奧》中有些詩行與作者的短詩《威尼斯》是一樣的,梅琳娜這個名字也相同,還有一些風景描寫的細節也是如此。“我從一位旅行者口中聽到這個故事”的說法又與萊蒙托夫1830年的短詩《奧西昂的墳墓》中的說法(“看到旅遊者對這個墳墓的記載以後”)相同。
《裘裏奧》、《威尼斯》、《奧西昂的墳墓》幾篇也許有共同的創作來源。
後來,萊蒙托夫曾把《裘裏奧》中的部分詩行用於短詩《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伊茲梅爾-貝》(1832)和《立陶宛姑娘》(1832)中。
第二百十二至二百十九行取自賀拉斯的頌歌集(第2卷頌歌第16首)。
手稿缺倒數第二頁,隻得以虛點代替。
懺悔
注明寫作年代為1830年。1831年初夏,萊蒙托夫曾經寫過這樣幾句話:“寫了一個17歲的年輕修道士的記述。他自幼生活在修道院中;除《聖經》外別無所讀。熱情的心靈頗受折磨。理想……”有人認為這些話與《懺悔》一篇有關。然而這些話似乎像一部散文體作品的大綱,而《懺悔》又不大像一種筆記式的記述。
《懺悔》中第一次出現了這種主題:一個被關閉在修道院中的年輕人的自白。後來在《大貴族奧爾沙》和《童僧》中又出現同一主題。在後兩篇詩中,萊蒙托夫使用了許多《懺悔》中的詩句。
最後的自由之子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它不可能寫於1830年春天以前,因為1830年3月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七章出版,其中有兩行詩(“……交叉著雙手,……雙眉緊皺……”)被萊蒙托夫改動後寫進了《最後的自由之子》中(“兩手拚成個十字架形,額頭上顯出蒼白的陰沉”)。它不可能寫於1830年夏天之前,因為在獻詩中談及蘇什科娃的事情,用的是過去時態:
過去我往往為娛樂而寫作,
過去我往往為愛情而受折磨,
然而,希望的日子不會再現,
然而,我的初戀已把我背叛!……
1830年10月,詩人寫了短詩《諾夫哥羅德》,其中呼籲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保持公民的勇氣和希望(“雪原的子孫,斯拉夫人的子孫,你們為了什麼而壯烈地犧牲?”)。而在《最後的自由之子》中,他歌頌十二月黨人的英勇,說他們保持了“喚醒自由”的希望,詩人寫道:
罪人
長詩寫於1829年。從中顯然可以看出普希金《強盜兄弟》的影響。
兩個女奴
長詩未注明寫作日期。無疑是早期作品。從引用莎士比亞作品作題辭這一點可以推論係寫於1829年的下半年或1830年上半年,因為萊蒙托夫是在1829年滿14歲時才學習英語的。這篇作品與普希金的《巴赫契沙拉伊的泉水》之間有明顯的聯係。
裘裏奧
原稿上第一頁有萊蒙托夫的手跡:“序詩(1830)”幾個字。
序詩之後又寫著:“裘裏奧。中篇小說。1830年。”主人公的名字很可能是取自《莫斯科導報》1827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題為《裘裏奧·拿破侖·波拿巴特講述的故事》。請注意,《裘裏奧》中有些詩行與作者的短詩《威尼斯》是一樣的,梅琳娜這個名字也相同,還有一些風景描寫的細節也是如此。“我從一位旅行者口中聽到這個故事”的說法又與萊蒙托夫1830年的短詩《奧西昂的墳墓》中的說法(“看到旅遊者對這個墳墓的記載以後”)相同。
《裘裏奧》、《威尼斯》、《奧西昂的墳墓》幾篇也許有共同的創作來源。
後來,萊蒙托夫曾把《裘裏奧》中的部分詩行用於短詩《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伊茲梅爾-貝》(1832)和《立陶宛姑娘》(1832)中。
第二百十二至二百十九行取自賀拉斯的頌歌集(第2卷頌歌第16首)。
手稿缺倒數第二頁,隻得以虛點代替。
懺悔
注明寫作年代為1830年。1831年初夏,萊蒙托夫曾經寫過這樣幾句話:“寫了一個17歲的年輕修道士的記述。他自幼生活在修道院中;除《聖經》外別無所讀。熱情的心靈頗受折磨。理想……”有人認為這些話與《懺悔》一篇有關。然而這些話似乎像一部散文體作品的大綱,而《懺悔》又不大像一種筆記式的記述。
《懺悔》中第一次出現了這種主題:一個被關閉在修道院中的年輕人的自白。後來在《大貴族奧爾沙》和《童僧》中又出現同一主題。在後兩篇詩中,萊蒙托夫使用了許多《懺悔》中的詩句。
最後的自由之子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它不可能寫於1830年春天以前,因為1830年3月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第七章出版,其中有兩行詩(“……交叉著雙手,……雙眉緊皺……”)被萊蒙托夫改動後寫進了《最後的自由之子》中(“兩手拚成個十字架形,額頭上顯出蒼白的陰沉”)。它不可能寫於1830年夏天之前,因為在獻詩中談及蘇什科娃的事情,用的是過去時態:
過去我往往為娛樂而寫作,
過去我往往為愛情而受折磨,
然而,希望的日子不會再現,
然而,我的初戀已把我背叛!……
1830年10月,詩人寫了短詩《諾夫哥羅德》,其中呼籲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保持公民的勇氣和希望(“雪原的子孫,斯拉夫人的子孫,你們為了什麼而壯烈地犧牲?”)。而在《最後的自由之子》中,他歌頌十二月黨人的英勇,說他們保持了“喚醒自由”的希望,詩人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