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異地,
卻是不曾停止過思慮,
想要把自由重新喚起;
這些祖國的忠實的兒郎
胸中仍然充滿著希望。
而這些詩又不大可能是同一時間(1830年秋後)寫下的。
因此,很可能,這篇長詩作於1831年初。
關於瓦吉姆的傳說唯見於尼科洛夫的編年史,其中簡略地記述了公元864年的事件。當時瓦吉姆起而反對諾夫哥羅德大公留裏克,失敗被殺。對此史家解釋不同。18世紀俄國曆史學家B·達吉謝夫說,瓦吉姆本是諾夫哥羅德最後一位公爵的孫子,與其堂兄留裏克爭奪王位,失敗致死。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她所著的《曆史概念》(1786)一文中取這種觀點,稱瓦吉姆為“榮耀的公爵”。這是一種官方的觀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一些進步作家則把瓦吉姆描寫為一個反對壓迫的斯拉夫英雄,說他號召起義,想推翻瓦蘭族公爵留裏克,因勢單力薄,失敗身亡。Я·Б·克尼亞日寧所寫的悲劇《諾夫哥羅德的瓦吉姆》便把主人公塑造為一位憎恨暴君,捍衛自由權利的英雄,這部作品於1793年被葉卡捷琳娜二世沒收焚毀。
十二月黨的詩人們喜歡這一人物和他的英雄事跡。丘赫爾別凱、雷列耶夫、拉耶夫斯基等人都曾描寫過他。雷列耶夫一篇“詠懷”詩便是描寫瓦吉姆的,可惜沒有寫完。普希金於1822年受到拉耶夫斯基的影響,構思過一部關於瓦吉姆的悲劇,並曾著手寫一部長詩。然而唯有在16歲的萊蒙托夫筆下這一人物和這一題材才獲得最充分最徹底的體現,而且完全符合十二月黨人詩歌的傳統。
在《最後的自由之子》中,瓦吉姆是為自己祖國的自由而獻身的:
諾夫哥羅德的人們啊!為了我不要哭泣……我為祖國獻出了我的幸福和生命……
自由不需要兩眼淚淋淋!
像雷列耶夫筆下的納裏瓦依科一樣,瓦吉姆已經預感到他將死去。
萊蒙托夫在長詩的開頭便讓讀者想到十二月黨人的功勳,他力圖強調作品的政治含義並以暴君留裏克來暗指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俄國曾有一種傳統,似乎當年是諾夫哥羅德人民懇請留裏克來統治他們的。而他把瓦蘭人在俄羅斯的出現描寫為一種無恥的背信棄義的入侵:留裏克、特魯沃爾和西納夫發誓說他們來統治,不帶一兵一卒;然而,朝霞之下,隻見許許多多長矛在閃亮,白色的風帆無數,如果拿這種描寫和著名的卡拉姆辛的《俄國史》中的描寫比較一下,便能看出萊蒙托夫的觀點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卡拉姆辛不認為瓦蘭人是在壓迫諾夫哥羅德人。然而萊蒙托夫卻是利用了卡拉姆辛所提供的許多史料和人物姓名。英格洛特、列達、黑神、拉達節的祭祀等,都出自《俄國史》一書。作者並且參考了卡拉姆辛所寫的有關這一題材的小說《瑪爾法·帕沙德尼查》和茹科夫斯基寫於1803年的《諾夫哥羅德的瓦吉姆》。而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風格來看,他更多是受了普希金幾部浪漫主義長詩和雷列耶夫的長詩《沃依納羅夫斯基》的影響。
結尾兩行取自荷蘭詩人詹·馬克菲爾鬆(1736—1796)的長詩《卡爾東》。普希金在他的《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也曾引用過這兩行詩。
作者把這篇長詩獻給他的同窗好友尼古拉·謝苗諾維奇·善申(1813—1835)。善申的家人把這篇作品的手稿一直保存了將近80年,到1910年才發表出來。手稿現存聖彼得堡俄國文學研究所(即普希金之家)。
卡累
此處根據的原文是按照手稿排印的。該手稿上,在題目之下,有萊蒙托夫親筆寫下的副題“切爾克斯故事”,還有腳注和題詞。手稿缺最後一頁。
萊蒙托夫手稿收藏家B·X·赫裏亞科夫曾在19世紀50年代見過這部手稿,當時最後一頁尚在,隻是邊上缺掉一些,部分文字毀去。赫裏亞科夫把留存的部分抄錄如下:
可能
在他的麵容上
痛……痕跡
躲不過
在圍巾帽
他沒有
可能
在那
他是否遇見
他曾發現
他整年整月默默無聲,
卻決不是為了激起人們
注意到他,因而議論紛紛;
隻有他知道,為什麼原因,
所有這兒山上的居民
給他一個可怕的卡累的名聲。
在本書的正文中,殘缺的十一行詩用虛點表示。結尾的六行則按照赫裏亞科夫的抄本譯出。
到19世紀80年代,П·A·維斯科瓦托夫為這個抄本補入了另一種文本,據他說是他在一種30年代的抄本中發現的,該抄本屬A·M·魏列夏金娜(1810—1873)所有。維斯科瓦托夫的說法顯然有可疑之處:魏列夏金娜的有關檔案是放在德國的。1882年,維斯科瓦托夫雖從魏列夏金娜的繼承人手中得到有關萊蒙托夫的一些材料,而在有關這件事的來往信件中卻隻字不見提及《卡累》抄本的事(這些信件至今仍在)。同時,魏列夏金娜的繼承人手邊也並沒有這份抄本。再說,拿這個所謂魏列夏金娜的抄本與赫裏亞科夫的抄本相對照,殘缺的十一行詩的開首幾個詞也不盡相同,而且差別頗大。因此也不可能用所謂魏列夏金娜的抄本來補足長詩第六章的空白。維斯科瓦托夫所提供的第六章補足的文本是這樣的:
阿吉消逝了。年複一年,
光陰流逝而去,於是,在群山中,
一個異鄉的山民在人們麵前出現,
他來把迷信的恐懼播種。
他躲開人群,像隻野獸一般,
他不敢跟一個女人相逢——
或許是,他怕在她的容貌中
會發現一種良心的責難……
無論是他的驚惶,或是苦痛,
他都無法躲開人們的眼睛;
固執的目光,在圍巾帽下
隻引起恐懼……沒有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