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經曆,共同擁有的政治抱負,使李訓和舒元輿一見如故,引為知己。雖然他們此時都是寒門小吏,理想的火花一經碰撞,仿佛看到了前邊有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相期改變命運,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理想固然美麗,但現實確是無情。李訓此時四處碰壁,幾乎走投無路。這時有位奇人路過洛陽,這人正是當今掌朝宦官王守澄的親信、昭義節度使鄭注。如果能結交此人,再通過他去攀附王守澄,不怕自己不能飛黃騰達。但是此刻自己家徒四壁,拿什麼做見麵禮呢?李訓知道,像鄭注這等人物,沒有錢就別想靠邊。想來想去,李訓想到了李逢吉。逢吉時為留守,絞盡腦汁想法恢複相位,心中鬱鬱不樂。李訓已猜度到他的心意,便說自己與鄭注是好朋友,果然逢吉聽了十分驚喜,馬上拿出珍寶金帛數百萬,讓李訓去與他周旋。
鄭注此時是一個沒有政治是非的人,不管你是誰,隻要肯出錢賄賂,辦什麼事情你隻管說。憑他現在的勢力,也就隻差摘不下月亮了。以前鄭注是一個江湖醫生,元和十三年李朔任襄陽節度使,為生活所迫,鄭注前去投奔了他。李朔生病時被鄭注用藥治好,因此李朔格外厚待他,提他為節度衙推從。後來李朔調任武寧節度使,鄭注隨往徐州。當時任武寧節度使監軍的是太監王守澄,對鄭注有偏見,準備把他排擠出武寧軍。經李朔推薦,王守澄發現鄭注亦是一奇才,他機敏善辯,“盡中其意”。於是把他請到內室,促膝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不久王守澄回朝中任樞密使,便把他帶回京師。他為王守澄出謀劃策,成了他的心腹黨羽。那些宦官對鄭注也另眼相見,其權勢日增。
李訓像一個賭徒,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了鄭注身上。因為他十分清楚,鄭注是一個聲聞很壞的人,尤其又是太監王守澄的心腹,更是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好在鄭注並沒有太多野心,他與王守澄的交好,一方麵是出於義氣,更主要是為了滿足個人的一點私欲。可是自己就不同了,自己有著強烈的野心和政治理想,之所以攀附鄭注,是為了通過這個台階爬向政權的高峰。這樣做要付出的代價和風險也是極大的,一邊要受到一些人的唾罵,另一邊如果鄭注倒了,自己的一切也就全成了泡影。
李訓與鄭注的會見,不僅使李訓找到了打開朝中最高權力大門的鑰匙,也改變了鄭注一生的命運。他倆似乎一見如故,這並不是那數百萬珠寶的作用。說也很怪,人格的力量有時比金錢更重。李訓的理想和抱負深得鄭注的同情和支持。眼前這個不入流的李訓,在鄭注的心中,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仁人誌士,令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也為他們日後發動甘露之變鋪下了共同的道路。
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經曆,共同擁有的政治抱負,使李訓和舒元輿一見如故,引為知己。雖然他們此時都是寒門小吏,理想的火花一經碰撞,仿佛看到了前邊有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相期改變命運,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理想固然美麗,但現實確是無情。李訓此時四處碰壁,幾乎走投無路。這時有位奇人路過洛陽,這人正是當今掌朝宦官王守澄的親信、昭義節度使鄭注。如果能結交此人,再通過他去攀附王守澄,不怕自己不能飛黃騰達。但是此刻自己家徒四壁,拿什麼做見麵禮呢?李訓知道,像鄭注這等人物,沒有錢就別想靠邊。想來想去,李訓想到了李逢吉。逢吉時為留守,絞盡腦汁想法恢複相位,心中鬱鬱不樂。李訓已猜度到他的心意,便說自己與鄭注是好朋友,果然逢吉聽了十分驚喜,馬上拿出珍寶金帛數百萬,讓李訓去與他周旋。
鄭注此時是一個沒有政治是非的人,不管你是誰,隻要肯出錢賄賂,辦什麼事情你隻管說。憑他現在的勢力,也就隻差摘不下月亮了。以前鄭注是一個江湖醫生,元和十三年李朔任襄陽節度使,為生活所迫,鄭注前去投奔了他。李朔生病時被鄭注用藥治好,因此李朔格外厚待他,提他為節度衙推從。後來李朔調任武寧節度使,鄭注隨往徐州。當時任武寧節度使監軍的是太監王守澄,對鄭注有偏見,準備把他排擠出武寧軍。經李朔推薦,王守澄發現鄭注亦是一奇才,他機敏善辯,“盡中其意”。於是把他請到內室,促膝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不久王守澄回朝中任樞密使,便把他帶回京師。他為王守澄出謀劃策,成了他的心腹黨羽。那些宦官對鄭注也另眼相見,其權勢日增。
李訓像一個賭徒,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押在了鄭注身上。因為他十分清楚,鄭注是一個聲聞很壞的人,尤其又是太監王守澄的心腹,更是為正人君子所不齒。好在鄭注並沒有太多野心,他與王守澄的交好,一方麵是出於義氣,更主要是為了滿足個人的一點私欲。可是自己就不同了,自己有著強烈的野心和政治理想,之所以攀附鄭注,是為了通過這個台階爬向政權的高峰。這樣做要付出的代價和風險也是極大的,一邊要受到一些人的唾罵,另一邊如果鄭注倒了,自己的一切也就全成了泡影。
李訓與鄭注的會見,不僅使李訓找到了打開朝中最高權力大門的鑰匙,也改變了鄭注一生的命運。他倆似乎一見如故,這並不是那數百萬珠寶的作用。說也很怪,人格的力量有時比金錢更重。李訓的理想和抱負深得鄭注的同情和支持。眼前這個不入流的李訓,在鄭注的心中,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仁人誌士,令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也為他們日後發動甘露之變鋪下了共同的道路。
大和八年春天,唐文宗突然患了一種病,不能說話,太醫們手足無措,多方救治均不見效。鄭注便進獻《藥方》一卷,文宗按方服藥,立即見效,於是便令王守澄召鄭注進宮入對。鄭注特邀李訓同去長安。一到長安,鄭注便將李訓介紹給王守澄,言其有經國之才。守澄此時與鄭注結為死黨,基於對鄭注的信任,很快便重用了李訓。從此,李訓邁上了通往權力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