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權爭於朝,盛年致仕(2 / 3)

徐階離任後,由李春芳代為首輔,但他隻是個和事老,無所作為。

隆慶三年十二月,曾被徐階排擠出內閣的高拱終於被召回了,此次他是內閣大學士兼掌吏部事,這在明代還是不多見的。此次東山再起,他在內閣中位居次輔。但李春芳隻是一個牌位,根本不起什麼作用,甚至可以說高拱根本沒有感覺到他的存在,一切事情都是按照高拱的意思去辦的。此時的高拱更加無所顧忌,從前有徐階壓著,辦事情還稍稍琢磨一下,現在不同了,雖是次輔,但內閣中也隻有他說了算。

高拱是個氣量很小的人,他的報複心理極強。此次複任,他便千方百計去尋找徐階的過錯和失誤,他不但把徐階過去的一切全否了,並且通過各種手段去羅織徐階的罪狀,他不僅要報以前的仇,而且要把徐階徹底除掉。因為他也知道,徐階的存在對他來說終究是個威脅。此時高拱集閣臣與家宰於一身,大權在握,他經過周密策劃,要讓徐階永世不得翻身。在朝中,他不斷地唆使言官,要他們加緊彈劾徐階,同時他也掌握了一些關於徐階兒子在鄉間的不法行為,他抓住這個把柄,指使從前在徐階家鄉做知府,和徐家有仇的人,聯合控告,把徐階的兩個兒子定了遣戍的罪行。

此時能為徐階說話的人隻有張居正了,他對高拱的所作所為十分反感,尤其想到徐階臨行前對自己的囑托,更感到不能不站出來說話了。他小心翼翼地對高拱進行勸解,可是突然有人造謠,說張居正接受了徐家三萬兩銀子,因此才這麼賣力替徐家辯白。高拱這個人似乎沒有城府,或許是過於高傲,他聽了這些謠傳後,不冷靜地加以分析,或者進行一番調查,他馬上找到張居正,當麵對他進行諷刺,張居正有口難辯,隻好指天發誓,沒有這回事。但是高拱並不相信,於是兩人的裂痕便加大了。

更令張居正難堪的是,高拱對徐階和張居正起草的遺詔進行了全麵否定。高拱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開始對自己的政敵進行清洗。張居正雖然感到了威脅,但卻不想放棄。陳以勤第一個放棄了政權,於隆慶四年致仕回鄉。

接著高拱開始對言官進行報複,因為他前次的去職,的確失敗在言官手中。現在他大權在握,提出要考察言官。這樣便同兼管都察院的趙貞吉展開了衝突。高拱極力斥逐趙貞吉左右,趙貞吉也寸步不讓,對高拱的親信,也一概斥逐。雙方僵持下來,結果凡是與他們有關的言官都被保了下來。而徐階的門生廣東巡撫右僉都禦史吳時來卻被貶斥了,張居正的朋友大理寺右丞耿定被貶斥了,禦史高傑因曾彈劾高拱,自然也留不住了。此時張居正心裏不禁感到不安起來。但眼下高拱首先要對付的是趙貞吉,他指使韓楫彈劾趙貞吉平庸而專橫,在考察言官中挾私結黨。趙貞吉於是上疏進行反擊:“臣自掌院務僅以考察一事,與拱相左;其他壞亂選法,縱肆作奸,昭然耳目者,臣噤口不能一言,有負任使,臣真庸臣也。若拱者,斯可謂橫也已,臣放歸之後,幸仍還拱內閣,毋令久專大權,廣樹眾黨。”趙貞吉已經感到高拱在朝中的勢力太大,隻有自己一走了之了。

內閣首輔李春芳,看到高拱的所為十分寒心,他無心也無力爭權。但他即使不言不語,高拱也不會容他,他早已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上疏請求致仕還鄉,但是穆宗執意要留。高拱見穆宗對李春芳頗有好感,便指使南京給事中王禎又提出彈劾,穆宗隻好讓他告老還鄉。張居正的地位更加艱難,他十分小心,不露聲色,在險境中慢慢地挪著步子。

隆慶五年的冬天,由於殷士儋的入閣,使內閣中又掀起一次風浪。

殷士儋,曆城人,和張居正是同年進士,隆慶二年任禮部尚書。他也曾任裕邸講官,於是便想通過高拱幫忙進入內閣。但是高拱已經相中翰林學士張四維,再說張四維為人比較隨和,不像士儋那麼倔強,因此沒理睬殷士儋。殷士儋非但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而且通過內監陳洪幫助,由穆宗特批入了內閣,因此便和高拱形成了水火之勢。就在高拱正準備提拔張四維的時候,恰好有言官參了張四維一本,高拱自然把賬算到了殷士儋頭上。高拱此時手下有的是言官,他開始調動言官們對殷士儋進行圍剿。禦史趙應能立即彈劾殷士儋是走內監陳洪的門子得以進內閣,不可以參與國政。士儋也上本進行反擊,高拱便唆使給事中韓楫出馬,對士儋進行威脅。士儋開始動怒了,在每月初一、十五言官與內閣成員見麵會上,士儋與韓楫相見,他對韓楫說:“聽說你對我不滿意,這沒關係,但犯不上讓人利用。”

高拱在一邊聽了很惱火,氣憤地說:“這算什麼體統?”

高拱的一句話,立即引得士儋火冒三丈,他衝上前去指著高拱破口大罵:

“你算什麼體統,驅逐陳閣老的是你,趕走趙閣老的是你,斥逐李閣老的也是你。現在你要提拔張四維,又想驅走我,內閣永遠是你一個人的。”

雙方都撩起了袖子,準備以老拳相向。張居正覺得閣臣動武,那真是有失體統了,便要出來勸解,哪知高拱也扯著嗓子大罵起來。

第二天,在高拱的授意下,禦史侯居良上疏彈劾殷士儋。此時殷士儋才真正覺得累了,他本想入閣後能夠憑著自己的才能學識幹一番事業,哪裏想高拱為了自己獨霸內閣,竟容不下自己,覺得再待下去也隻會互相謾罵,遺人笑柄,再就是高拱心腹們一封又一封彈劾信,幹脆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圖個清靜吧。不久殷士儋請求致仕,離開了多事的內閣。

至此,高拱已經把四位大學士擠出了內閣,可見他的權力是相當大的。盡管張居正十分謹小慎微,但高拱手下的那班言官,還是把眼睛盯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