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各懷心事,虎狼相爭(3 / 3)

好一個“三大可惜,四大可憂”,分析透辟,句句忠實。崇禎帝看到奏疏後,懷疑是否背後有人指使,華允誠於是又上疏揭露了很多關於閔洪學營私舞弊的事。並且進一步指出:“體仁生平,臂塗顏,廉隅掃地。陛下排眾議而用之。以其悻直寡諧,豈知包藏禍心,陰肆其毒。又有如洪學者為之羽翼,遍植私人,戕盡善類,無一人敢犯其鋒者。”崇禎帝也有所察覺,溫體仁和閔洪學既然是同鄉,可能有些私人感情在其中,但他還是認為溫體仁是忠於朝廷的。因此不但沒有追查溫體仁的罪行,反而下旨罰華允誠半年薪俸。為了遮人耳目,也將閔洪學罷了官。

華允誠的彈劾,並沒有使溫體仁受到致命的打擊,也並沒有削減皇上對他的信任。當然他不能坐以待斃,要主動進攻。於是指使宣府太監王坤彈劾周延儒庇護陳於泰。王坤的表疏招來了言官們的抗議,因為太監參劾首輔屬違例行為,認為是對朝廷的輕視。給事中傅朝佑說:太監不應當彈劾首輔,他這麼做肯定有人指使。副都禦史王誌道也對王坤加以指責。朝中言官此時議論紛紛,大為不滿。可是這次崇禎皇帝又站在溫體仁一邊,將禦史王誌道罷官。

溫體仁乘勢又唆使給事中陳讚化彈劾周延儒,說他與武弁李元功相勾結,招搖圖利。同章中還揭發周延儒把崇禎皇帝比為“羲皇上人”,言語悖妄不敬。皇上大怒,詔將李元功下獄治罪,同時追問從哪聽來的。給事中李世祺等紛紛證明確是延儒所言。周延儒此時真的感到了懼怕,於是請求溫體仁能幫他一把。但是此時溫體仁覺得延儒大勢已去,便沒有答應。並且私下裏還把同延儒關係好的人都罷了官,從此延儒的處境更加艱難。

周延儒失寵於崇禎皇帝,周圍的親信黨羽又一個一個被溫體仁逐出朝,他孤軍一人,戰不能勝,退不能守,隻好於崇禎六年六月,主動要求致仕。溫體仁順理成章地當上了首輔。崇禎帝對其也是恩寵有加。

溫體仁終於擠掉周延儒,他通過玩弄手段,騙取了崇禎帝的信任。如今大權在握,便竭力樹植親信黨羽,打擊、排擠異己。他還是那麼一副彬彬有禮的樣子,就是在殺人的時候,也絕不露出凶相。這一點頗有點像唐朝的李林甫,口蜜腹劍,但他比李林甫高明多了,在不知不覺中,不露聲色地把人害了,人們還會覺得他在挽救自己。可見其手段之高明。他想要推薦某人,決不大張旗鼓地去提名爭取,而是授意某人,讓他先提出來,自己隨後馬上附和。這樣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誰也不會說他恃權植黨。如果要排擠誰,他也決不明目張膽地大加撻伐,而是首先弄出一些事情讓你不滿,當你按捺不住首先動怒的時候,讓人看到是你首先挑起爭論,而他依舊不與你正麵衝突,讓你火氣越來越大,最後他再到皇上那裏奏一本,皇上便將你或貶或調離。這樣他又可不擔排擠大臣的惡名。

講官姚希孟,曾為東林係統的官員所敬重。又因為才名較高,也很為皇上倚重。溫體仁看到他受到皇上的恩寵,心生妒忌,擔心他將來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想方設法把他搞掉。終於借端把他排擠到南京翰林院。

權臣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嫉賢妒能,弄權者的目的在於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受侵犯,至於國家的利益是否受損那就顧不上了。起用庸人和小人往往成了權臣用人製度上的一個特色,小人阿附,庸人聽話。

當時魏忠賢的遺黨也在窺探朝中政局,他們並不甘心永遠退出政治舞台。溫體仁的所為,使他們重新看到了希望。於是早已被崇禎皇帝定為逆案的魏氏黨徒,便把翻案的希望寄托在溫體仁身上,準備再與東林黨人決一勝負。於是他們加緊勾結攀附溫體仁,而溫體仁對東林大臣早有成見。他們多是正直有為之人,不僅不阿附自己,還常常找自己的毛病。於是溫體仁便策劃起用逆黨成員,以鞏固擴大自己的權勢。恰好吏部尚書、左都禦史缺員,溫體仁便暗中指使侍郎張捷推薦逆案分子呂純如。由於逆案是崇禎二年所定,逆案成員攀附魏氏禍國殃民,其成員永不敘用已有成文。張捷此舉使輿論嘩然,朝中議論紛紛。崇禎皇帝對此也十分氣憤,下詔斥責張捷。溫體仁的精明就在這裏,他讓張捷舉薦隻是投石問路,如果朝中上下沒有反應,他便可能站出來附和,而眼下皇帝都火了,他也隻好裝作與己無關,張捷也就自認倒黴吧。溫體仁趕緊上書薦謝陛、唐世濟補上了此缺。

雖然在舉薦逆黨的問題上碰了釘子,但是溫體仁並不甘心。這決不是溫體仁不識時務,明知不成也硬往南牆撞,他有他的打算。逆黨雖是已定成案,但其遺黨還大有人在,如果能翻此案,其他好處不說,至少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於是他又唆使唐世濟,上疏推薦逆案成員霍維華,結果又失敗了。唐世濟由此獲罪罷去了官職。從此,溫體仁才徹底灰了心,不敢再冒險了。一旦追查到他這兒,定下罪來也不是鬧著玩的。

溫體仁為逆黨翻案失敗後,便把全部精力用到了打擊、排斥異己上。在權奸的眼中,收買和打擊是相輔相成的。

崇禎八年,皇上有感內憂外患,旨令責人進講春秋,有裨治亂。當朝才士文震孟是研究春秋的名家,他是文徵明的曾孫,在同魏忠賢逆黨鬥爭中,不避危險,頗有時望。但其為人正直,識卓才高,因此為溫體仁嫉恨。當次輔錢士升提到他時,溫體仁假裝大驚的樣子,拍著腦門說:“幾失此人。”無奈之中,又不得不把文震孟的名字報給皇上。崇禎皇帝對他的才識十分欣賞。不久皇上要增加閣臣名額,便召廷臣好幾十人試以票擬,結果特擢文震孟以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