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惑主陷臣,國破家亡(1 / 3)

阮大铖雖隱居在石巢園中,但他時刻在關注著局勢的發展,一有風吹草動,他便想伺機而起。崇禎十四年曾被罷相的周延儒由於東林黨人的推薦,崇禎皇帝下詔複其職。阮大铖聽到這一消息,立即帶上重金在維陽拜見周延儒,請求援引,以洗雪自己過去的恥辱。這使周延儒十分為難,他直截了當地向阮大铖說:“我此次官複原職,全是由於東林黨大臣的推薦,但你的名字現在還列在逆案中,馬上推薦你恐怕有困難。”阮大铖感到有些失望,但既然自己已經向其賄以重金,他也不能白拿錢。他沉思了好一會兒,覺得如果把馬士英拉起來,對自己日後的複出也會大有好處的,於是對周延儒說:“如果我現在不行,那麼就推薦馬士英吧。”周延儒覺得馬士英隻是經濟上有問題,還沒被列入閹黨逆案名單中,將來提攜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便答應進京後一定大力推薦他。

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迅速在南方和北方發展壯大起來,他們所到之處無不讓明軍膽寒。崇禎十五年,張獻忠率部攻克了亳州、舒城、六安、廬州、廬江等地,給了明朝統治者很大打擊,朝野為之震動。鳳陽總督高鬥光因為在短短的四個月中連失了五座城池,被逮捕下獄治罪。禮部侍郎王錫袞十分賞識馬士英的才能,便向崇禎帝推薦。周延儒作為首輔,從中積極相助,於是馬士英便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

馬士英從此得以東山再起。但是他沒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經地方,而是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竊據首輔,幹亂朝政。

崇禎十七年元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接著率兵攻取太原、大同、宣府、昌平等地,直逼北京,崇禎皇帝於3月19日在萬歲山自殺身亡。在留都南京的明朝大臣們聽到崇禎皇帝自殺、北京陷落的消息,無不大驚失色。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們在倉忙中議立新的皇帝。可是明朝皇室後裔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芳當時都為躲避起義軍的戰火來到淮安。立誰為新皇帝,當時在大臣中間引起了很大紛爭。按照“立嫡不立庶”的慣例,應當立福王朱由崧。因為他是萬曆皇帝之孫,福王朱常洵的兒子。當時萬曆帝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因東林黨大臣的反對,才立長子朱常洛。朱常洵後被李自成起義軍處死,朱由崧逃到南方,繼承其父的福王爵位。而潞王朱常芳是萬曆皇帝的侄子,為庶出,嚴格地說不該由他來繼承皇位。但是一些大臣們擔心福王立為君後,會追究“妖書”、“梃擊”和“移宮”等案子,而推立潞王為新皇帝不但不會有後顧之憂,並且還可以邀功領賞。出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圍繞立新君的問題,展開了一場鬥爭,而這場鬥爭的結果,便決定了大臣們日後的命運。

阮大铖雖隱居在石巢園中,但他時刻在關注著局勢的發展,一有風吹草動,他便想伺機而起。崇禎十四年曾被罷相的周延儒由於東林黨人的推薦,崇禎皇帝下詔複其職。阮大铖聽到這一消息,立即帶上重金在維陽拜見周延儒,請求援引,以洗雪自己過去的恥辱。這使周延儒十分為難,他直截了當地向阮大铖說:“我此次官複原職,全是由於東林黨大臣的推薦,但你的名字現在還列在逆案中,馬上推薦你恐怕有困難。”阮大铖感到有些失望,但既然自己已經向其賄以重金,他也不能白拿錢。他沉思了好一會兒,覺得如果把馬士英拉起來,對自己日後的複出也會大有好處的,於是對周延儒說:“如果我現在不行,那麼就推薦馬士英吧。”周延儒覺得馬士英隻是經濟上有問題,還沒被列入閹黨逆案名單中,將來提攜也不會遇到太大阻力,便答應進京後一定大力推薦他。

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迅速在南方和北方發展壯大起來,他們所到之處無不讓明軍膽寒。崇禎十五年,張獻忠率部攻克了亳州、舒城、六安、廬州、廬江等地,給了明朝統治者很大打擊,朝野為之震動。鳳陽總督高鬥光因為在短短的四個月中連失了五座城池,被逮捕下獄治罪。禮部侍郎王錫袞十分賞識馬士英的才能,便向崇禎帝推薦。周延儒作為首輔,從中積極相助,於是馬士英便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

馬士英從此得以東山再起。但是他沒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在正經地方,而是結黨營私,陷害忠良,竊據首輔,幹亂朝政。

崇禎十七年元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接著率兵攻取太原、大同、宣府、昌平等地,直逼北京,崇禎皇帝於3月19日在萬歲山自殺身亡。在留都南京的明朝大臣們聽到崇禎皇帝自殺、北京陷落的消息,無不大驚失色。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們在倉忙中議立新的皇帝。可是明朝皇室後裔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芳當時都為躲避起義軍的戰火來到淮安。立誰為新皇帝,當時在大臣中間引起了很大紛爭。按照“立嫡不立庶”的慣例,應當立福王朱由崧。因為他是萬曆皇帝之孫,福王朱常洵的兒子。當時萬曆帝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因東林黨大臣的反對,才立長子朱常洛。朱常洵後被李自成起義軍處死,朱由崧逃到南方,繼承其父的福王爵位。而潞王朱常芳是萬曆皇帝的侄子,為庶出,嚴格地說不該由他來繼承皇位。但是一些大臣們擔心福王立為君後,會追究“妖書”、“梃擊”和“移宮”等案子,而推立潞王為新皇帝不但不會有後顧之憂,並且還可以邀功領賞。出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圍繞立新君的問題,展開了一場鬥爭,而這場鬥爭的結果,便決定了大臣們日後的命運。

當時已廢的前禮部侍郎錢謙益極力主張立潞王為君,兵部侍郎呂大器積極讚助,前山東按察使僉事雷祚、禮部員外郎周鑣則往來遊說、上下活動,廣為串聯以促成其事。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薑日廣致書兵部尚書史可法說:“福王按倫序當立,但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幹預有司。潞王賢明,當立。”史可法也左思右想,同意擁立潞王。

當時身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的馬士英正握重兵駐防廬州、鳳陽一帶,極力主張立福王,他暗中與阮大铖計議後,聯合駐守長江沿岸的誠意伯劉孔昭及掌握軍事大權的江北四鎮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傳信給駐守南京的參讚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說無論從親倫輩序還是從賢德方麵,立福王為新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史可法先前接到張慎言等人的信,現在又有高傑等人的聯名信,他覺得雙方說得都有道理,實在難以決斷。史可法猶豫不決,隻好召集大臣集體討論。在會上,持兩種不同意見的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互不相讓。吏科給事中李沾探明馬士英的意思,出言不遜,把呂大器臭罵了一頓,並聲色俱厲地威脅眾臣:“今天有持異議者死。”還沒等大臣們議出結果,馬士英已迅速地率軍將福王朱由崧擁送到南京。許多大臣都不敢公開表示反對了,隻好對馬士英作出讓步,確定由福王暫行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