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執著”與“執迷”不分,本身就是迷途。這世界上有愛財的,有戀權的,有圖名的,有什麼都不為單是爭強好勝的。人們常管這叫欲壑難填,叫執迷不悟,都是貶義。但愛財的也有比爾·蓋茨,他既能聚財也能理財,更懂得財為何用,不好嗎?戀權的嘛,也有毛遂自薦的敢於擔當,也有種種“舉賢不避親”的言與行,不對嗎?圖名的呢?雷鋒,雷鋒及一切好人!他們不圖名?願意誰說他們沒幹好事,不是好人?不過是不圖虛名、假名。爭強好勝也未必就不對,阿姆斯特朗怎麼樣,那個身患癌症還六次奪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的人?對這些人,大家怎麼說?會說他執迷?會請他放下嗎?當然不,相反人們會讚美他們的執著——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矢誌不渝,都是褒獎。
主張“一切都放下”,或“執著”與“執迷”分不清,是否正應了佛家的另一個關鍵詞——“無明”呢?
“無明”就是糊塗。但糊塗分兩種。一種叫頑固不化,朽木難雕,不可教也,“無明”應該是指這一種。另一種,比如少小無知,或“山重水複疑無路”,這不能算“無明”,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成長壯大的起點。而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已然是大智慧了。
後一種糊塗,是錯誤嗎?執著地想弄明白某些尚且糊塗著事物,不應該嗎?比如一件尚未理清的案件,一處尚未探明的礦藏,一項尚未完善的技術、對策或理論。這正是堅持不懈者施才展誌的時候呀,怎倒要知難而退者來勸導他呢?嚴格說,我們的每一步其實都在不完善中,都在不甚明了中,甚至是巨大的迷茫之中,因而每時每刻都可能走對了,也都可能走錯了。問題是人沒有預知一切的能力,那麼,是應該就此放下呢,還是要堅持下去?設想,對此,佛祖會取何態度?幹脆“把一切都放下”嗎?那就要問了:他壓根兒幹嗎要站出來講經傳道?他看得那麼深、那麼透,幹嗎不統統放下?他曾經糊塗,曾經煩惱,但他放得下王子之位卻放不下生命的意義,所以才有那鍥而不舍的苦行,才有那菩提樹下的冥思苦想。難道他就是為了讓後人把一切都放下,沒病沒災然後啥都無所謂?該想的佛都想了各位就甭想了,該受的佛都受了各位就甭再受了,該幹的佛也都幹了各位啥心也甭操了——有這事兒?恐怕,盼望這事兒的,倒是執迷不悟。
可是,哪能誰都有佛祖一樣的智慧呢?我等凡人,弄不好一錯再錯,苦累終生,倒不如塵緣盡棄,早得自在吧。可是,怕錯,就不是執著?怕苦,就不是執著?一身享用著別人執著的成果,卻一心隻圖自在,不是執著?不是執著,是執迷!佛祖要是這般明哲保身,犯得上去那菩提樹下飽經折磨嗎?偷懶的人說一句“放下”多麼輕鬆,又似多麼明達,甚至還有一份額外的“光榮”——價值感,卻不去想那菩提樹下的所思所想,卻不去辨別什麼要放下、什麼是不可以放下的,結果是弄一個價值虛無來騙自己,蒙大家。
而“執著”與“執迷”不分,本身就是迷途。這世界上有愛財的,有戀權的,有圖名的,有什麼都不為單是爭強好勝的。人們常管這叫欲壑難填,叫執迷不悟,都是貶義。但愛財的也有比爾·蓋茨,他既能聚財也能理財,更懂得財為何用,不好嗎?戀權的嘛,也有毛遂自薦的敢於擔當,也有種種“舉賢不避親”的言與行,不對嗎?圖名的呢?雷鋒,雷鋒及一切好人!他們不圖名?願意誰說他們沒幹好事,不是好人?不過是不圖虛名、假名。爭強好勝也未必就不對,阿姆斯特朗怎麼樣,那個身患癌症還六次奪得環法自行車賽冠軍的人?對這些人,大家怎麼說?會說他執迷?會請他放下嗎?當然不,相反人們會讚美他們的執著——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矢誌不渝,都是褒獎。
主張“一切都放下”,或“執著”與“執迷”分不清,是否正應了佛家的另一個關鍵詞——“無明”呢?
“無明”就是糊塗。但糊塗分兩種。一種叫頑固不化,朽木難雕,不可教也,“無明”應該是指這一種。另一種,比如少小無知,或“山重水複疑無路”,這不能算“無明”,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是成長壯大的起點。而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已然是大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