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的回回人與漢人,沒準兒都能打起來。要知道,這裏東靠中原,西邊兒,可就是回疆呢!
十二畢竟年輕,沒往深處想,扭頭看劉墉皺眉沉▼
十二一聽,笑著朝院門處拱手,“先生,您來了?”
劉墉“嗯”一聲,從暗處走到燈光下,瞥見十二腦門上光亮,收了笑容問:“剛練功了?”
十二點頭,“不過是強身健體罷了,算不得什麼功夫。叫先生笑話了。”說著,吩咐小林子沏茶。
劉墉擺手,“晚上了,不喝那麼多茶了。”說著,坐在院子石凳上。
十二陪著坐下來說話。小林子乖乖到門口守著伺候。
二人不過說些閑事,就見一輪明月升起,推開薄薄的雲彩,隔著樹蔭,斜斜地照在院子裏。
十二感慨,“先生,這是我來到銀川,看到的第二十次滿月了。一眨眼,咱們來到這裏,都有兩年了。”
劉墉笑笑,“想家了?”
“是。我想母親大人了。剛才您沒來的時候,下人跟我說,家裏奴才都暗中克扣她的用度。雖然母親她能夠處理好,斷不會委屈自己。但是,我還是想她。父母在不遠遊,可我,遠離家鄉,卻連一封書信也不能給母親寫。真是不孝。”
劉墉看看十二,伸出手來,輕輕拍拍。“前幾日,我接到家書,說父親身體開始不好。也十分掛念。好在,劉健、劉強哥倆都在京城任職,倒也不用十分擔心。”想了想,還是問,“夫人日子,當真不好嗎?”
十二聽了,寬慰劉墉,“哪裏就那麼難過?比起老百姓,吃穿用度,用母親的話說,真是‘好的很’!”
劉墉見十二如此懂事,也不追問,隻是歎息,“多虧她是先帝親賜,如若不然,……,唉!這孩子,就是脾氣跟先帝太像了!”
盡管劉墉同大部分大臣一樣,十分同情那拉氏。身為外臣,他也不能有所幫助。不過是對十二越發用心,希望乾隆看在兒子能幹孝順的份上,對皇後寬和一些。
十二與劉墉在銀川的政績,也都隨著奏折,報到了乾隆禦案上。
然而,乾隆皇帝餘怒未消,依舊不肯召十二回來。反而將劉墉之子,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劉墉之子劉強派往嶺南,當了個小縣令。
劉強途徑江南之時,路見茭白,覺得這玩意兒在銀川水城也能生長,就托人送去。
到了第二年,茭白就在銀川生根。當然,這是後話。
十二不能回來,便送家書,請乾隆、皇太後安。信中還說起,十分掛念幾個兄長弟弟、姐姐妹妹們。乾隆看了,覺得沒什麼,就到慈寧宮拿給太後看。不管怎麼說,十二畢竟是太後心愛的嫡孫。也該讓太後寬心。
事有湊巧,永瑆剛好在慈寧宮請安。皇太後就命永瑆念信給她聽。念到十二想念兄弟們,永瑆心中一顫。別人或許聽不出來。永瑆自幼與十二同養在皇後身邊,他豈會不知,這是十二暗示自己,請他多多照顧皇後。試想,十二小時候,跟兄弟姐妹們連麵都不多見,除了永瑆,他還能想起誰?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