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曆程及凸顯的人權問題(2)(1 / 3)

在西歐城市蓬勃發展時期,社會主義者體察到廣大工人群眾的疾苦,觀察到新的城市生活打破了以往寧靜的鄉村生活狀態,大批破產農民被驅趕入大城市,成為產業大軍的主力。同時城市由於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聚集了大量的人口,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疫病大肆流行,造成無法控製的人間災難,城鄉生活方式與階級利益出現尖銳對立。馬克思、恩格斯對工人階級的現實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對工人階級的未來出路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認為人類的未來在於消除“三大差別”,即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消除城鄉差別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對未來社會城鄉差別的消失前景也作了論證:“根據共產主義原理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麵地發揮他們各方麵的才能,而同時各個不同的階級就必然消失。因此,根據共產主義原理組織起來的社會一方麵不允許階級繼續存在,另一方麵這個社會的建立本身便給消滅階級差別提供了條件。”“由此可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將消失。從事農業和工業勞動的將是同樣的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單從物質方麵的原因看,這已經是共產主義聯合體的必要條件了。”

馬克思恩格斯對於消除城鄉差別的重要主張是“城鄉融合”。他們針對當時工業化初期工業分布不均衡的弊病指出:“隻有按照一個統一的大的計劃協調地配置自己的生產力的社會,才能使工業在全國分布得最適合於它自身的發展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保持或發展。”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恩格斯提出了城鄉融合的觀點:“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樣它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的必需。隻有通過城鄉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汙染才能排除,隻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的大眾把糞便用於促進植物的生長,而不是任其引起疾病。”恩格斯強調,未來社會廢除私有製後,“通過消除舊的社會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全體社會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麵的發展”。顯而易見,恩格斯提出城鄉融合的觀點,就是要結束城鄉的對立與隔絕、城市的集中與鄉村分散的二元格局,促進城鄉一體化,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條件提出的應對城市化弊病的措施具有科學性。但是,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實現城鄉融合的道路的選擇上卻出現了失誤。毛澤東曾於1958年提出“關於人民公社的構想”。他說:我們的方向,應該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業)、農(農業)、商(交換)、學(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裝)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成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他在談到幾十年以後我國的情景時,“曾經這樣說,那時我國的鄉村中將是許多共產主義的公社,每個公社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有科學研究機關,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托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幹鄉村公社圍繞著城市,又成為更大的共產主義公社。前人的‘烏托邦’想法,將被實現,並將超過”。1958年11月10日,毛澤東在《對〈鄭州會議關於人民公社若幹問題的決議〉的修改和信件》中寫道:“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產資料,就必須實現公社工業化,農業工廠化(即機械化和電氣化)。”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上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心思想是要在農村也搞工業。基於這種理念,我國城市化過程出現了不小的挫折。縱觀世界城市化曆史,工業的出現與繁榮是跟經濟資源在城市的集中分不開的,隻有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密集的城市空間才能實現規模化效益。在廣闊的農村地區辦工業生產、運輸成本都高,是缺乏比較收益的。

應該說,世界的城市化進程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源不斷向城市集中的階段,這時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市飛速發展。二是資源由中心城市不斷向周邊小城鎮和農村擴散的階段,城鄉差距不斷縮小,農村生活日益城市化。這是由於城市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物質精神財富,城市的土地、水源、交通、環境資源日益緊張,同時城市及其周邊的道路交通網逐步完善,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延伸到偏遠鄉村,人們居住在農村地區並沒有明顯的生活與工作上的不便。到了這個時候,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都城市化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消失。我們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消除城鄉差異不是靠在農村大興工業,而是要靠把農民城市化為市民;不是讓城市居民生活農村化,而是讓農村居民生活城市化;實現城鄉融合不是靠行政指揮,而是靠工業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