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曆程及凸顯的人權問題(6)(2 / 3)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國現階段教育中的諸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教育中的供求問題。教育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這一矛盾不但不會減弱,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長期在城市就業,他們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日益凸現出來。由於戶籍製度的限製,這些移民子女的入學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如果不允許移民子女進入正規的城市學校接受教育,那麼將影響義務教育的普及,對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不利,並且侵犯了這些外來適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利;如果允許移民子女就近到城市中的正規學校接受教育,那麼勢必會使現有的已經滿負荷運轉的城市中小學校不堪重負。這種教育服務供給不足的矛盾長期影響著大眾對政府的評價,雖然政府一再承諾要對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多年教育政策的偏差還是沒能被糾正過來,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的忽視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遷移到城市裏的農村移民素質相對較差,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城市基本的生活需要,他們必須具備基本的讀寫運算能力,必須學會如何在與過去熟悉的地方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一個家庭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來到一個陌生的社會環境中,馬上要學習許多新事物,這就擴大了成人移民教育的需求。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許多地方普遍缺乏由政府資助的、能夠廉價地向移民提供基本教育服務的教育機構。麵向移民的民辦職業技術學校也並不多見,並且由於缺少政府的資助,移民的學習費用居高不下。對於仍然十分貧窮的移民來說由於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即使他們有強烈的學習願望也難以得到滿足。

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傾向與其受教育水平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那些接受了更高層次教育的村民最可能向城市遷移。遷移到城市的新移民往往是農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高一級教育的欲望就越強烈。而且由於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他們在城市工作的工資收入遠高於在農村的收入,他們的遷移行為能夠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他們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也比較大,較易構成對高等教育的現實需求。而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在國家現有財力的條件下己難以再有所擴大。因此,必須從高等教育供給多元化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可以說,城鄉教育差別問題是城市化過程中教育公平問題的集中反映。人口分布、地域差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政策導向等方麵的差異,以及二元社會體製造成的城鄉差別,已給教育造成許多問題,如在普及義務教育、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教育經費、教育體製、教育改革等方麵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隨著人口城市化進程加快,教育的偏差和不足已越來越嚴重。教育的公平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突出,現階段備受關注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這個群體的教育人權狀況,現行的教育政策沒有充分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

4.經濟發展水平的製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權無論是作為一種要求,一種政治主張,還是作為法定權利,它的產生、實現和發展,都必須以一定社會的經濟條件為基礎,“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製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近代資產階級人權是資產階級商品經濟產生與發展的產物;而社會主義對人權的確認和保障則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條件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經濟製度使人與勞動相異化,使勞動者與資本家相對立。而社會主義公有製的建立,則在本質上提供了人與人平等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為人權的保障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