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城市應切實檢討自己的政策,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給予公平的合理待遇。我們應改變目前歧視性的戶籍管理製度,實行統一的戶籍管理製度,實現公民身份平等和權益平等。如果城市能夠為農民工的公民權益提供有效的製度保證,使他們很快熟悉城市規則,從邊緣化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就能有效地提高這一群體的組織化程度,真正進入工人階級的行列。可以說,這是一條在整體上提高民眾素質,發展人力資源的現實途徑。可以想象,當有一億多農民工,能夠在打工經商的閱曆中,得到現代化城市先進文明的熏陶,經過民主觀念、維權意識的培養和知識技能的訓練,對農村社會和城市化發展,會是一支多麼強大的建設性力量,將大大加快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當前,政府要做城市化的促進者,在城市擴容下多下功夫,讓城市盡可能多的吸納轉移人口,為此我們應該改變過去中小城鎮化戰略,而應實施大城市戰略。有專家指出,21世紀我國推進現代化的任務,特征之一就是必須加速城市化率的增長。在2050年之前,至少使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比例為70%:30%。這意味著隻有年均增加1個以上百分點的城市化率,才能達到現代化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每年要有1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可能會有人擔心,如果真按照這個戶籍改革方案去推行,很可能出現人口太多集中到特大城市去的問題,那樣會不會產生無法避免的巨大社會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早已經被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所解決,大量人口高密度積聚到一起不但不會破壞城市的發展,還會促進城市的發展,甚至促進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集中體現這一研究成果的理論,就是關於大城市帶的概念。因此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不但不應該限製特大城市人口的自然聚集,不但不應該人為抑製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相反,還應該積極鼓勵和促進人口向大城市帶有序集聚,鼓勵和促進農村人口有序進入城市。
根據《世界大城市帶發展高層論壇》網的介紹,上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Jean Gottmaun)在對美國東北沿海城市人口密集地區做研究時,提出了“城市帶”(megalopolis,也譯作特大城市或巨型城市或城市群)的概念,認為城市帶應以2500萬人口規模和每平方公裏250人的人口密度為下限。城市帶是城市群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其規模是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按照簡·戈特曼的標準,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達到城市帶的規模,我國隻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躋身這六大城市帶。它們是:(一)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三)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四)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五)英國以倫敦為核心的城市群;(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戈特曼的相關理論,在今天己經不能充分表達大城市帶的概念,但是其基本理論所指引的城市發展方向,即大城市帶的形成是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已經被今日的世界大城市帶發展的現實所證明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