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轉移人口勞動權利保障問題(1)(3 / 3)

作為和諧勞動關係主體雙方雖然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但也是利益和命運的共同體。企業把職工視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依靠職工辦企業,在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要充分保障職工的各項權益,職工把企業視為實現自身權益的條件和平台,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自覺把自己的命運與企業的命運聯係在一起,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企業發展獻計出力,從而實現雙方利益的共同提高,互利雙贏。沒有合適的企業職工不能實現自身的利益,沒有合適的職工,企業就不能正常經營,存在下去都是問題,更談不上實現效益。

勞動者與資方間的博弈並非“一邊倒”,既要保障勞工權利,又要使資方有利可獲。企業開不了工,工人飯碗也得丟。短期來看,資方的確要付出一定代價,但從長遠看,解決了後顧之憂的勞動者所迸發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恰是一個有理想的企業發展所需要的。

3.保障轉移人口勞動權利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勞動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不僅會損害勞動關係,也會損害企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勞動者收入偏低、勞動強度過大、勞動環境惡劣,會直接影響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累。職業病導致勞動能力過早喪失,疲勞、超長時間勞動和低收入導致勞動者沒有多餘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參加技能培訓和進行技術鑽研。低成本的勞動力不可能是高素質的勞動力,而沒有高素質的員工,就不可能有高素質的企業。同時,這種簡單勞動不僅不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將會使我國製造業長期停留在低水平上,難以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此外,勞動者收入偏低,直接抑製了內需的增長,加劇了對出口的依賴,製約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過度競爭,反過來又進一步壓低勞動力價格,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外國消費者的實惠和外資的利潤,又進一步擠占了我國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當今中國還處在經濟轉型期,工業化程度還不是很高,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轉化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雖然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了中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從而有可能加快發展的機遇,但製造業,特別是處於產業上遊前端的加工製造業將仍然占據主體地位;特別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贏得主動,找準國際產業發展新方向,堅定不移地調結構、促轉變,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更是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數以千百萬計的專門人才,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可愈越的門檻。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和勞動者素質。保障轉移人口勞動權利,不斷提高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夠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的優勢,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隻有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現代化建設的宏圖偉業才能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