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轉移人口勞動權利保障問題(10)(2 / 2)

七是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大力加強農民工工作,建立促進農民工進入城鎮落戶的政策體係和工作機製。改善農民工公共服務,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推動解決農民工在就業、培訓、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子女教育、文化生活、權益保護等方麵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其中專項農民工權益保障計劃包括:(1)加強就業信息引導,開展勞務輸出對接,加強勞務品牌培育和推介,建設一批特色勞務基地。促進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就業,鼓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2)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重點培養技能適用型和技術熟練型農民工,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建立農民工基本培訓補貼製度,推進農民工培訓資金省級統籌。(3)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促進農民工與城鎮就業人員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推動企業和農民工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提高社會保險參保率。(4)加強農民工公共服務基礎能力建設。在農業富餘勞動力流動較為集中的中心城市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為農民工有序融入城市創造良好環境和有利條件。

我們應該認真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內容。

3.充分發揮勞工組織的作用。

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需要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自主性,建立和健全勞工組織。當前我國存在“兩強一弱”(強政府、強資本、弱勞工)的現象。勞動者階層的弱勢,一是不占有經濟資源,二是沒有政治權力。由於矯正改革開放前30年極左的錯誤,中國開始轉向保護知識和資本群體,政府由原來的與無產階級合作轉向更多地與知識和資本合作。而中國發展經濟的客觀要求,也需要誕生一大批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家。因此,自改革開放之後的近30年裏,是一個培育中國企業家的曆史時期。政府對這一群體的扶植和培育是有曆史原因的。但這種情況不應持續下去。中國當前應該建立和健全勞工組織,充分發揮勞工組織在保護勞動者勞動權及各項權利方麵的積極作用。勞動者階層主要由工人、農民、無業人員組成。工人有一個名義上的政治組織——工會,但大部分基層工會組織是名存實亡,不能代表工人的利益進行抗爭,沒有基礎組織的全國性組織,也隻能是一擺設;農民和無業人員則無任何組織,無組織的個人如何參政議政?在各級人大、政府討論製定新製度的程序中,沒有勞動者階層自己的代言人團體進行有效的政治參與,所製定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就不能代表勞動者階層的利益,勞動者階層的利益就隻能是被剝奪。

勞動者階層要改變本階層的生活狀況,要從建設勞動者階層的政治組織做起,包括基層組織和全國性的組織。從政治上組織起來,從經濟上成為利益共同體。當勞動者階層的組織足夠強大、能夠和強勢集團相抗衡、競爭的時候,就能夠得到本階層應當得到的利益。勞動者階層的政治組織,行業工會和農會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很明顯,行業工會和農會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對內組織上,相同的行業特點及相同的利益需求,使勞動者之間、勞動者與工會、農會組織之間更容易溝通、更容易相互理解和認同,從而達成一致意見,同時,相似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使勞動者易於采取共同行動。當勞動者階層以強有力的政治組織形式出現時,就自然能夠進行參政議政,幹預、影響國家的各種政治生活,製定有利於本階層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中國必須發揮工會的作用!中國必須賦予勞動者完整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