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在我們因調研而走進這個學校的時候,發現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表現在:校門經過粉刷加上了圖案,插上了各色旗幟;所謂的操場鋪上了磚塊,也豎起了五星紅旗,其他空地也用磚塊鋪就了通往各個教室的小道;教室裏麵經過裝修,隔音效果明顯好轉,使得它成為一個較為像樣的教室;辦公室也像一個辦公室了;教師方麵,這一個學期從師範學院招聘了10名老師;暖氣設備也在近期安裝。通過兩個學期的支教活動以及兩次前往學校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盡管該校已經被批準為合法學校,但是目前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老師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方麵,攸關學校命運,但是我們從學校老師的來源和構成中看到,老師主要由鄉村民辦教師、公辦教師或退休教師和師範院校畢業出來的,雖然看起來老師比較充足,但是真正來講,很多老師心不穩,一個由於學校辦學條件、教師工資和政府政策的原因,還有就是人往高處走的心理,從而導致很多老師無心治學,找到了可以去其他更好的地方的機會的時候,就很難再留住。據該校校長介紹,該校的老師流動性的比率高達40%,試想如此高的流動率,留下來的老師會教得怎麼樣,也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隨機聽了一節小二數學課和小四計算機課。來到小二班的時候,老師非常匆忙,也很緊張。至於該講什麼內容,居然還征求學生的意見,最後才決定講數學。課上,講的是估算周長。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並未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練習冊上總共有四幅圖,老師分別叫了四個學生上黑板上去做,盡管方法各異,但是沒有一個完全正確。此種情況下,我發現老師透露出一種緊張,有點恨不得要替學生去估算。課堂紀律方麵,因為學生多教室空間小,顯得很嘈雜。計算機課則是幾十個人共用10多台計算機,因為沒有聯網學的是基礎的打字以及其他基礎知識。通過這兩堂課,我們可以推斷出,學生接受教育的質量會怎樣。
在同老師和校長的訪談中,我們得知學校的學生流動率達30%——40%,甚至更高,且年級越高,流動性越強。辦公室裏,也看到了雖然學校八月二十多號就已經開學了,但是至今仍然有家長帶著孩子陸陸續續的來報名。至於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麵的,主要還是家長的流動性強,孩子主要跟著家長走。我們也可以追問一下為什麼?孩子的課業怎麼得到保障,教育如何完成他的連續性,義務教育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取得的效果又會怎麼樣?
從學校的概況以及誌願者的日記裏麵我們就可以看出該校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圖書室、計算機室、食堂衛生安全、體育器材、學校綠化水平、供初中生學習的實驗室、廁所、學校裏麵的危房改造、暖氣——所有這些問題,該怎麼樣來解決,是擺在了學校、家長更是社會與政府的麵前。這些基礎設施的缺乏或者簡陋,學校是否稱得上真正的意義上的一所學校?
這兩個案例,是中國當前轉移人口,尤其是農民工子女在打工子弟學校學習的縮影。由此可見,因為身份上的不平等,農民工及其子女與城市人員雖然同在一片藍天下,但是享受到的教育權利是絕對不一樣的。
2.轉移人口子女學習費用相對較高
農民工收入較低,大部分還生活在城市貧困線以下,無法麵對城市公辦學校昂貴的求學成本。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各公辦學校要一視同仁,但實際上收費這道無形的門檻依然存在。目前教育部雖然已經出台政策取消“借讀費”、“讚助費”等,但各地政府依然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工子女收取1000-3000元高額入學費用。有些地方雖已取消了各項額外收費,但每個學期幾百元的學費和書雜費對於收入並不高的農民工家庭來說依然是個不小的數目。接受義務教育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然而這一切在公辦學校的高收費門檻和家長羞澀的錢囊麵前都可能成為奢望。盡管許多城市的主管部門都在承諾解決城市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但近乎殘酷的現實是,很多孩子仍處於無學可上的“漂泊”狀態。
前麵談到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學習狀況非常差,其中有一些“有能力”的家長不甘心孩子受委屈,就把孩子轉到就進的公立學校,但是不得不繳納比城市子女要高很多的額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