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轉移人口受教育權利保障問題(4)(1 / 3)

案例一——廣西《法治快報》報道:學費高、沒城市戶口是農民工子女入學的主要困難

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2006年12月份對1218名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作了專項調查,結果表明,近50%農民工子女就讀需交納借讀費、讚助費,而學費高、沒有城市戶口等是農民工子女入學的主要困難。

此次調查範圍在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等12個地級城市及桂平、宜州、岑溪等3個縣級市,對象是12個行業的固定崗位就業的農民工和靈活就業農民工。

據調查,農民工子女在城裏讀書一學年,學費平均支出2177元,其中在公辦學校就學一年的學費支出為2467元,在民辦學校就學的學費支出為1844元。許多農民工孩子上學還需交納一定的借讀費、讚助費等。在有子女隨行就學的農民工中,有46.04%農民工交納了借讀費、讚助費,每人平均交納費用為956元。其中,有41.41%的農民工交了500元以下的費用,有38.28%的農民工交了500~1000元,14.48%的農民工交了1000-2000元。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子女在城裏就學所遭遇的最大困難是學費高、負擔重。有36.81%農民工據此認為是其子女在城裏就學遭遇的最大困難;其次是沒有城市戶口,有26.38%農民工認為這是就學遭遇的最大困難。

案例二——天涯雜談上一網友2009年5月19日的留言:

我是來北京打工的內蒙古農民,孩子九月份就要上小學了,在海澱區錦繡大地附近,四月就開始找了幾家小學,有幾家說現在還沒開始招生呢,但是以下三家都告訴要交讚助費,其中有田村中心小學(在那上學前班的交5000元,新去的交12000元,以前好像是不收),四季青小學(住宿30000元,另每學期4500元的擇校費,走讀的交20000元,其他的還不清楚),石景山六一小學(據說往年都收15000元,今年還沒定呢,應該也不會少收),這幾家小學在北京市教委的網站上都可以查到,是公立的,像我們這樣的打工子弟什麼時候能與北京的孩子距離近點呀,這些費用我跟我愛人要將近兩年的省吃儉用才能攢夠,實在是承受不起呀!

案例三——全民論壇(北京乘渡網絡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一網友留言:

題目為《北京借讀費還要收多久?》,發自2008年4月8日

4月1日下午去接孩子時,接到學校通知,要交本學期學費了。通知上寫著:借讀費200元,教科書錢60.8元,教輔錢66.5元,本子錢7.81元錢,有整有零一共335.11元錢,而北京市孩子隻需交納教輔錢、本子錢共計74.31元,二者相差260.08元。孩子問我為什麼?我頗無奈的說:“我也不知道”。

上網百度後發現,北京市教育部門早已高調宣布:自2004年9月開始,北京市取消借讀費,讓外來兒童享受同樣的教育機會。很顯然這是一個受人歡迎的舉措,體現了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執政理念。但此政策隻針對外來農村戶口的學生。外地城鎮戶口不免借讀費,而我的孩子則是城鎮戶口,她無緣“沐浴”黨的好政策。

據了解,我孩子所在的這所海澱區某公辦小學,外來兒童不占少數,需要交納借讀費的家庭更是占有很大比例。區區200元不算大錢,但對於一個普通職工家庭來說,可能是他一月的奶錢;60元的書本錢看起來也是合情合理,買書要付費嘛,但“京籍生”能免為什麼“外地生”不能幸免呢?這60元錢也許是三口之家一月的水電費錢。

除了算得清經濟帳外,我想重要的還有感情、公平、尊嚴等因素都無法說得清楚。我的孩子才八歲,她已經懂得了質疑:同在一個學校為什麼不一樣。每次交學費時,我們都要額外交借讀費、教科書錢。我也隻能阿Q似的安慰孩子:“我們拿的錢多,我們當然應該學的知識多”。

筆者不明白,四年前出台這項規定時是否舉行了公眾聽證會,在決策時是科學論證慎重出台的還是坐在辦公室裏拍腦瓜得來的?對於外地農村戶口的學生而言,要想享受免除借讀費的待遇,還要“五證齊全,缺一不可”,這五證是提供原戶籍證明、戶籍所在地無監護人的證明、北京市暫住證、務工證和住房證,到京打工的農民朋友要辦齊這些證件,不折騰幾個來回能搞定嗎?

這項政策為何還不一視同仁,非要分個京籍生、外地生,外地生又要分個農村戶口、城鎮戶口。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打工子弟學校時曾經講過:“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都是祖國的花朵,但待遇迥異。不知道北京的借讀費何時能夠徹底免除,不留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