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案例,我們能體會的到轉移人口和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學的艱辛,他們一方麵要節衣縮食掙錢養家糊口,另一方麵,還要承擔難以想象的高額借讀費、讚助費,否則不交的話,子女的上學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3.轉移人口子女輟學現象嚴重
絕大多數流動兒童少年失學的首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確定性,父母就業的機會和收入水平決定著他們的去留。其次是家庭貧困,許多轉移人口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甚至無力送孩子上收費最低廉的轉移人口子弟學校,因此失學在家。有少數家長受臨時居住或“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讓孩子上學,而讓他們幫助幹活或照顧弟妹。還有當地政府的不作為致使適齡兒童年失學。據2005年6月2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由於天南地北許多人到新疆鞏留縣塔斯托鄉打工,兩個自然村落在那裏悄然形成,可當地政府不予認定這兩個村的合法性,這兩個“沒水、沒電、沒路、沒人管”的四沒村,有近千名適齡兒童失學。當地政府讓這些流動的適齡兒童年失學放任不管的理由是:他們沒有當地戶口,如果在這裏辦學,就等於承認了他們的合法身份,那麼就會拖縣裏“普九”教育的後腿。新疆鞏留縣政府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隨父母親進城的流動人口子女近2000萬。他們當中的輟學失學率己高達9.3%,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並且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子女。根據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9個大城市的調查,在已入學流動人口子女中,近20%的9周歲兒童還在上小學一、二年級;已過小學畢業年齡段的流動人口子女還在小學就讀的占31%,14歲的占10%,12至14周歲的流動人口子女60%己成為童工。這表明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失學、輟學問題已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
孩子在失學後麵臨的情況是很糟糕的,產生的後果是很嚴重的。首先,孩子們生活環境很差,許多失學的孩子聚在一起,年紀很小又缺乏鑒別能力,極易被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甚至有可能很小就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在遷移者聚居的地方,往往居住條件都特別差,容易滋生偷盜現象,而這些剛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很可能成為作案者。許多孩子在失學後隻得留在家裏,或者照顧家庭、或者在外幫助父母作事情,或者自己出去找事幹,女孩子可能就會幹一些類似洗衣服的工作,這實際上是在把這些孩子推向社會的最底層,使他們變成無知識文化的“新一代文盲”。
4.轉移人口在中考和高考中受到不公平對待
(1)初中畢業即輟學
(據新華網上海站2008年2月18日報道)馬上就要開學了,上海的初三學生都在為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而躍躍欲試。但是在這座城市裏,同樣正在讀初三的另外一個龐大的群體,卻愁眉不展,不知道他們的高中在哪裏。因為,他們是農民工的孩子。
經過各級政府幾年來不懈的努力,農民工子女已經能夠在城市裏放下一張平穩的書桌。在上海等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工子女正在陸續享受與城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但是,按照現行政策規定,農民工子女在九年義務教育期後必須回原籍升學。對於很多生在城市、長在城市但是沒有取得城市戶籍的農民工第二代來說,初中畢業,往往就意味著輟學。
農民工子女初中畢業後怎麼辦?無論對城市還是對農民工來說,都是一個日益沉重的話題。
從江蘇啟東農村來上海打工的張雄偉經過21年奮鬥,成為高級技師,收入不菲,身上還有很多第一:上海建工集團第一個入黨的農民工、上海市第一批農民工勞模。日前,他又光榮當選上海市第一批農民工人大代表。但是,縱然已有相當聲譽,他也無法解決女兒在上海初中畢業後讀高中的難題。因此,張雄偉寧肯選擇長時間的兩地分居,受相思煎熬之苦,也要讓女兒在農村老家讀初中。 在上海,有400多萬像張雄偉這樣的農民工,其中不少人的孩子生在上海、長在上海,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回過農村老家。雖然很多孩子初中學習優秀,但薄薄一紙城市戶籍,無情地橫在他們與上海高中之間,無法逾越。
“這些孩子從小親近城市文化,習慣了城市便利生活,但因政策上的原因不能在上海進行高中階段的教育,並且由於他們的父母在上海務工也無法送他們返回原籍讀書,這樣他們就會無學可上,無業可就,隻能終日遊蕩在社區,甚至產生危害社會治安的事件。”張雄偉憂心忡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