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社區青少年事務辦的一項調查顯示,初中畢業後,有約一半的來上海農民工子女留滬跟隨父母一起經商、幫工,或進入成人中專、技校或其他中等學校就讀,另有一半來滬務工人員子女散落在社會之中,處於就學就業兩難境地。
據2007年上海市教育部門統計,截止到2007年9月,上海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流動人口子女近38萬人,其中初中階段8萬多人。
“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已有近20年曆史,現在全國已有上億農民工,在城市出生、成長但不能取得城市戶籍的農民工子女,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像上海,不少農民工子女都是生在上海、長在上海,但是初中畢業後,按規定他們必須回農村原籍就讀,實際上,他們基本上都不會回去讀高中,隻能輟學在家。”上海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趙建德說。
趙建德表示,農民工子女與父輩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往往缺乏父輩吃苦耐勞的精神,但由於上不了大學,這個群體日後很難找到好的工作,還是跟父輩一樣當農民工,很難融入主流社會,心態難免失衡。”
他認為,如果他們考上大學,命運就會改變。但是,無法上高中,又怎麼能考大學呢?
(2)“高中向農民工子女開放,非常困難”
最近公布的上海市中招辦對2008年中招報名條件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父母一方原屬上海市常住戶口的上海市應屆初中畢業生、地市級及以上政府駐滬辦事機構有關工作人員子女(須為上海市應屆初中畢業生)可以參加上海中考,此外,來上海投資的台灣人士子女、港澳和華僑子女及外籍學生,由原允許報考普通高中學校調整為可報考上海市高中階段各類學校。
上海教育界諸多人士認為,上述能夠參加上海中考的人數較少,目前上海高中對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子女開放,條件還不成熟。
“目前高中教育可以給農民工子女留一個小口子,即學校有權推薦特優學生一至二名學生,經考察合格進入高中學習,為優秀學生提供一條發展的道路。”金山區蒙山中學名譽校長、上海市人大代表周紀平說,他多年研究農民工子女教育,呼籲教育公平,但他同時認為,目前高中教育暫不宜全麵開放。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希望城市高中能夠向農民工子女開放;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尤其是從政府資源來看,城市高中目前向農民工子女開放,非常困難。”上海市人大代表、嘉定區教育局副局長朱芳說。嘉定區地處上海遠郊,50餘萬戶籍人口,但外來人口已超過70萬。
教育界人士認為,假如農民工子女在上海讀高中,會遇到各種現實的問題:例如,上海高考有自己的試卷,全國其他一些省市高考或考全國卷,或考地方卷,農民工子女在上海讀高中,教材是一個大問題;又如,按規定,應到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這以後也是一大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財政這一塊如何解決。 “教育經費都是按戶籍下撥,比如一個安徽籍農民工的孩子在上海讀書,但這個孩子的教育經費是下撥到安徽的。”朱芳說,解決農民工子女讀高中的問題,要小步走,政府要有一個超前規劃,而且是以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來做這件事,否則,隻是靠一個城市的自覺行為,難以進行。
朱芳認為,在全國步調不一致的情況下,上海高中這個口子目前還不能開,否則,大家都湧到上海來讀高中怎麼辦?
2008年3月11日《教育時報》發文——《農民工子女:我的高中在哪裏?》
3月5日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首次當選的3位農民工代表引起廣泛關注,他們提出的農民工子女無法在流入地參加中考、高考的議案更是引發熱議。
......
現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農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就讀高中,不隻是一個孤立的教育問題。一位網友認為:“在就地讀高中難問題的背後,蘊藏著中國未來社會的風險——一部分二代移民可能因為受教育權的不平等而被邊緣化,並有可能成為未來城市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受戶籍和考試製度所限,問題解決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