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轉移人口受教育權利保障問題(6)(1 / 2)

2.放寬進城農民子女入學受教育的“五證”限製。

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國家不能把城市轉移人口的計劃生育管理中的許多做法照搬到進城農民子女入學受教育問題上來。其子女隨父母流入城市,不應該以父母有無“五證”為限製。從我們公安部門統計的數字來看,隻有20%的轉移人口會主動到流入地派出所申報暫住戶口,盡管近兩年來,我們公安派出所在清理出租房屋與入戶登記暫住人口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於出租房主的不配合,有些暫住人口還在有意識地逃避公安派出所的登記,所以能領到暫住證的暫住人口還不到70%,至少還有30%的暫住人口是沒有暫住證的。如果以這樣的證件為條件,那麼還有許多孩子就會喪失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本是這些孩子父母的問題,不應該以他們的子女不能入學來作為懲罰,由孩子來承擔這樣的懲罰太過於沉重,也隻會影響我國的整體素質,甚至會滋生出新一代的文盲,這與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格格不入。2005年8月9日,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報道:深圳市為了達到遏製暫住人口增長過快的目的,召開了“加強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若幹意見及配套政策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暫住人口子女入學,其父母須加入深圳“社保”體係。可這一政策對那些文化水平低、本來就貧窮的進深圳農民來說,起不到什麼作用。他們為了謀生,並不太在意子女的入學教育,既然在深圳上學這麼難,那麼其子女就別上學好了。

2005年9月13日《南方日報》報道:在深圳龍華鎮三聯社區的一個爛尾樓裏,住著一對靠撿破爛為生的轉移人口夫婦,他們共生育了5女4男9個孩子。這對夫婦養著這麼一大家子人,生活溫飽都成問題,他們才不管子女入學受教育的事呢!所以不管深圳如何拿暫住人口子女受教育權要挾外來人口進入深圳,他們怎麼也阻止不了這些本身沒文化又貧窮的轉移人口進城的腳步。

3.建立義務教育登記卡製度,借鑒外國的教育券製度。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中解決轉移人口子女義務教育的問題仍以借讀為主,同時要控製兒童、少年的流動,可這並不是一條最好的解決此問題的辦法,也不符合轉移人口的上升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此下去,必將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產生新的問題。因此解決目前義務教育體製中與市場經濟體製不相適應的地方是關鍵,那麼改變義務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製勢在必行:首先必須打破以戶籍來享受義務教育權利的舊體製,當然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建立以納稅人身份為基礎享受義務教育權利的體製尚不成熟,因此為所有適齡少年建立義務教育登記卡製度是比較可行的方法。這種登記卡各地教育部門要有,公安部門要有,適齡兒童少年家長要有,作為隨時入學的依據,減少入學手續上的繁瑣,也可以避免因政策上的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和剝奪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權現象的發生。

在西方一些國家,為了解決教育拔款體製的地方性和義務教育的廣泛性之間的矛盾,實行教育券製度。“教育券製度”是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教授於上世紀50年代在美國提出的一項建議。該製度是說,在政府資助教育的時候,不再給學校撥款,而是直接給學生發放教育憑證,學生拿著這教育憑證去上學,然後學校再用憑證從政府那裏換錢。

這項製度的好處是明顯的:發放教育券的補助方式能激勵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因為如果他們辦學辦得不好,就沒有學生,沒有從學生那裏得來教育券,他們也就無法從政府那裏領取資助費了。反觀現在各國通過直接給學校撥款的方法,學校首先要做的就是討好政府而不是討好學生,因為他們隻要討好政府就能拿到錢,而不是要把學生教好才能拿到錢。這是全球教育都普遍被指責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且教育券製度也能帶來更多的公平、更容易做到人們所期望達到的公平。實行教育券製度,每個學區、每個學生都發一樣多的教育券,這等於把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平均的分發給了學生,這樣就不會出現有的學生上好學校,有的學生上差的學校,甚至無書可讀的情況了。當然,如果有人需要上更好的學校,那仍然是可以的,那就是他除了用政府給的教育券作學費,還可以自己額外出錢,要求得到更好的教育。這樣富人又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又不是以犧牲窮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對大家都有好處。

凡是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申請獲得政府頒發的教育券,公民可以憑教育券到政府設立的教育機構接受義務教育。教育券製度解決了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克服了各地財政收入的不平衡性和公民的自由流動性之間的矛盾,較好地解決了轉移人口子女入學受教育的落實問題,這種方法我們國家可以借鑒,目前全國不少地區已在試行。

4.在城市的公立學校成立專門為進城農民子女入學建立的“校中班”。

當前許多學校在接收轉移人口子女的時候,采取的是“插班”的形式,即轉移人口子女插入相應的年級,與城市的孩子一同讀書。但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孩子,他們一下子難以適應城市環境,在學習進度與學習方法上,也很難同步,這有可能使他們茫然無措,失去學習的興趣與信心。例如:現在小學升初中時,城市孩子因為在小學學過英語,進入初中一年級後,他們對開設的英語課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但對於進城農民子女來說,在小學階段沒有英語基礎,則往往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於是就很可能對學習感到很吃力,因而沒有了學習的興趣,甚至於主動輟學。如果能成立“校中班”,利用城裏現有的教學設備,由專門的教師因人因材施教,這樣會獲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