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轉移人口社會保障權利問題(3)(3 / 3)

二是現行失業保險的統籌方式損害了流動人口的利益。

流動人口經常更換就業地區、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相當部分轉移人口在外出就業一段時間後最終還要返回家鄉。目前大多地方實行地市級或縣級統籌,參保人的失業保險權益難以從一個統籌地區轉入另一個統籌地區,即便允許帶走個人賬戶積累部分,其他繳費積累實際上也是補充了當地失業保險基金,彌補了當期資金缺口。就業地區的變動意味著失業保險權益的喪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流動人口的流向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由此形成在發達地區務工交納失業保險費,為發達地區的社會保險基金做貢獻(如近年廣州的失業保險金進多出少,節餘已達53億多元),而由原籍承擔失業等保障風險的情況。這有悖社會保障的公平原則,加大了地區間再分配差距,嚴重侵害了流動人口的利益。

三是現行失業保險的累加方式損害了流動人口的利益

不同地區失業保險繳費年限不能累加。現行製度規定職工達到一定的繳費年限,才能享受保險待遇。據對轉移人口的調查,其平均在城市打工的年限為4~6年,且很多人往往在多個地區打工,這使得大多數外來人員由於在任何一個就業地區的繳費時間都無法達到較高的繳費年限,從而出現雖然繳失業保險費的累加時間較長,但其在失業時能享受失業保險的時間較短。

3.轉移人口的養老保險狀況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全國現有流動人口26138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2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萬人,增長81.03%。到2020前,農業人口每年都有大規模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轉移人口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突出表現形式。

這種戶籍身份與工作身份的遊離反映了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傳統戶籍製度的碰撞。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龐大的轉移人口群體以及隨之而來的養老問題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國比較發達的兩個城市上海和深圳有關轉移人口養老保險的情況,深圳、上海的經濟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它們吸納了相當比重的轉移人口,而且在社會保障方麵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根據《深圳經濟特區企業員工社會養老保險條例(修正)》(1998.10.27深圳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2000.12.22修正)的規定,深圳的養老、醫療、工傷三大險種已經把以轉移人口為主的非深圳戶籍人員納入覆蓋範圍。到2003年末,有253.09萬人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13.49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參保率為95%;全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165.62萬人,參保率為98%;戶籍職工和勞務工工傷保險參保率達97%。深圳市轉移人口養老保險實行個人賬戶製,基金來源包括兩部分,其中個人按工資總額的8%繳納,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5%繳納,全部計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的基金可以進行轉移或支取。到2003年11月底,全市非深圳戶籍員工參加養老保險174.69萬人,參保率為60%左右。

上海從2002年9月施行的《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由政府強製實施,在全國首創了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製度,著力解決外來從業人員最關切的工傷、看病、養老三大難題。用人單位為其繳納綜合保險費後,外來從業人員可以享受工傷保險、住院醫療、老年補貼三項基本待遇和日常醫藥費補貼待遇。截至2006年2月底,上海為外來從業人員累計發放綜合保險卡240多萬張,卡內累計充值3.12億元,外來從業人員在市內藥店累計刷卡消費金額已達1.17億元。已有1.8萬人次獲工傷保險待遇,1.3萬人次獲大病醫保,185.4萬適齡人員領取了老年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