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3 / 3)

壓歲錢

春節,是孩子們非常喜愛的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裏不但可以放鞭炮、吃美食,還能得到豐厚的壓歲錢。除夕守歲時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大約在我國魏晉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壓歲錢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麵上流通,而是鑄造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用來趨災辟邪。錢幣正麵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災”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都要跑到百姓家裏,趁小孩兒熟睡時,摸小孩兒的腦門兒。小孩兒被他摸過之後就會發高燒說胡話,有的會死去,有的即使退燒了也會變得癡癡傻傻。人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覺,叫做“守祟”。據說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了防止“祟”來侵擾,就一直逗孩子玩兒,還給小孩兒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孩子把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這樣反反複複玩兒累了就睡著了。那八枚銅錢就這樣散落在孩子的枕邊。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祟”悄悄地來到孩子的身邊,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枕邊的銅錢放出一道刺眼的金光,“祟”尖叫幾聲嚇得逃跑了。這件事傳開後,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三十夜裏用紅紙包上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邊,“祟”再也沒來侵擾孩子。因此人們就把這種錢稱為“壓祟錢”,因為“祟”與“歲”發音相同,時間久了,人們就把“壓祟錢”稱為“壓歲錢”了。宋代以後,壓歲錢改為銅幣,也叫“壓勝錢”。宋代的銅錢,中間有個四方孔,所以後來人們給孩子壓歲錢的時候就用紅繩把銅錢串起來。

很多小朋友都會把過年長輩們給的壓歲錢攢起來買一些有用的東西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用彩繩穿錢編作龍形,放到床腳;另一種是現在最常見的,即由長輩用紅紙包好分給孩子。一般在除夕夜等孩子睡著時,長輩偷偷地放壓歲錢在孩子枕頭底下,等早晨孩子醒來時,就有一份驚喜;也有在拜年時,長輩當眾賞給孩子的。古時,給孩子壓歲除了用錢之外,還有用物品的。給孩子買一些學習方麵的用品,能激勵孩子學習,使壓歲錢更具有實際意義。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孩子們收到的壓歲錢也越來越豐厚了。家長應引導孩子合理地支配這些壓歲錢,才能使之更有意義。

畫雞和貼窗花

古時,春節有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的風俗。“雞”同“吉”音,有吉祥、吉利的含義。古時人們把雞稱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中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是武德;敵在前能鬥,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畫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晉朝人郭璞著的《玄中記》裏講到,度朔山的樹上有隻天雞,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縷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畫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

剪紙:龍鳳呈祥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期,遠方的友邦給我國進貢了一種重明鳥,這種重明鳥能消災辟邪,深受大家喜愛。但是貢使並不是每年都能來,因此人們就用木頭刻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以此來嚇跑妖魔鬼怪。因為重明鳥的樣子與雞類似,以後人們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這也成為了後來剪紙藝術的源頭。

剪紙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同樣有著悠久的曆史。人們用一把小剪刀,一張普通的紙,就可以剪出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這種剪出來的圖案貼到窗戶上,被稱為“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窗花可以隨心所欲剪成各種圖案,如“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鬆柏常青”、“五穀豐登”、“福壽雙全”、“鵲雀登枝”、“歲寒三友”等這些吉祥事物,把人們美好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紅火火。

拜年

春節第一天,也是大年初一,人們要早早起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舊時,拜年要磕頭、作揖。如今這種古老的拜年方式,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現在拜年主要是表達人們對親友的祝福。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給親戚拜年;二是給同事、朋友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三是感謝性的拜訪,給幫助過自己的人買一些禮物送去;四是街坊鄰裏之間禮節性的拜訪。

拜年的風俗,漢代已有。東漢時名帖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宋代時,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親朋好友眾多,有些不能親自去拜訪,就讓仆人帶名片去拜年,在上麵寫一些祝福的吉祥話,稱為“飛帖”。這種飛帖後來發展成為人們所熟知的“賀年片”。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給您拜年了古代時,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謂之“忌門”。婦女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續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左右,傍晚到別人家拜年的叫“拜夜節”。如果因故未能及時拜年,日後進行補拜的,稱做“拜晚年”。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除了親自去拜年外,還有寄賀年卡、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等拜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