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市場經濟中,低價買入,似乎才是市場的正常反應。但消費者往往陷入上述“買漲不買落”的怪圈,如果某種商品漲價幅度大且持續一段時間,消費者往往有踴躍購買的市場表現,擔心價格會更加走高。當價格不斷回落時,消費者常抱觀望的態度,看市場價格走勢後再作決定是否購買。
行為經濟學研究發現,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因此人們在麵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麵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而這正是人們消費時“買漲不買跌”的原因。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講,人們之所以“買漲不買跌”,還因為價格上升的過程中隻有一點是買錯了的,即價格上升到頂點的時候,價格像從地板上升到天花板,無法再升。除了這一點,其他任意一點買入都是對的。在價格下跌時買入,隻有一點是買對的,即價格已經落到最低點,就像落到地板上,無法再低。
除此之外,其他點買入都是錯的。由於在價格上升時買入,隻有一點是買錯的,但在價格下降時買入卻隻有一點是買對的,因此,人們認為,在價格上升時買入贏利的機會比在價格下跌時大得多。
不管怎麼講,這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消費心理。因為這種特殊心理的存在,所以人們日常消費時,常常抱著商品越是漲價,越值得去買的心態。越是跌就避而遠之,不僅不去買,反而恨不得把手上的這類的東西轉手賣出去。也因為存在這種心理,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買貴,不買對”的現象。
在人們日常的消費中,總會有這樣的人,不管看到什麼東西一漲價了,就會拚命地去搶購。在搶購之前,很多人甚至不會考慮是不是值得去買,買的東西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真的具有實用價值。這也就是現實消費生活中,“人們買漲不買跌,買貴不買對”的特殊消費心理。
其實,“買漲不買跌”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經濟行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如此。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家電企業麵臨了黃金時代,人們瘋狂地追逐不斷漲價的家電產品,大家對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產品都幾乎不分品牌、規格地搶購。當時許多商品一到商場就被買完。當時電視機要憑票供應,一張票的價值也漲到了1000元,而如今買當時那種屏幕大小的電視機也不到1000元。當家電產品降價後,人們卻變得謹慎起來,這中間雖然有供求關係的變化,但是“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因素是明顯的。
麵對現實生活中人們買漲不買跌的消費心理,消費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人的心理感情在大多數時間裏代替理智主導人的消費行為,而從眾和恐懼是產生買漲不買跌現象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市場經濟中,低價買入,似乎才是市場的正常反應。但消費者往往陷入上述“買漲不買落”的怪圈,如果某種商品漲價幅度大且持續一段時間,消費者往往有踴躍購買的市場表現,擔心價格會更加走高。當價格不斷回落時,消費者常抱觀望的態度,看市場價格走勢後再作決定是否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