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環境的力量(1 / 1)

蛇年與龍年相比,零售環境的風向標有了較大轉變,盡管這些轉變對零售業的具體影響程度還不確定。但從發展趨勢來看,政治法律、經濟人口、自然科技、社會文化等宏觀環境與消費者、競爭者、供應商、公眾等微觀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對零售業的影響越來越顯著與直接。零售業經營者,無論總部還是門店,都要特別關注環境的影響力,包括環境的製約與不利影響以及對機遇的把握。

蛇年元宵剛過,零售企業就迎來了中央五部委的“大檢查”,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家電補貼政策到期、金價高位回落、股市低迷盤整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家電、金銀首飾等商品銷售的增長大幅度回落,尤其是春節前移,節慶消費提前釋放,再加上雨日過多,出行消費減少。2012年下半年雖然又恢複了家電補貼政策,但拉動需求的效果並不明顯。每一次國家遇到經濟困難的時候,中國農民總是勇挑重擔,家電下鄉以後農民為拉動內需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最後呼籲:“別再送家電了,隻要有電就行!”可見,政策的落地,需要各方麵的配合。

2013年雖然將繼續開展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工作,但更偏重刺激消費政策的落地。其中以2012年8月3日出台的“39號文”(即《國務院關於深化流通體製改革 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為核心,減費降稅、土地財政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等支持流通業發展的措施落地,關鍵是要出台實施細則以及各個部門的協調配合。

從短期來看,企業要把握政府刺激消費的政策重點,家電下鄉政策的延續將會以節能補貼與小家電為重點,社區商業的網點配置以及公益性流通事業(如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場等)的免稅新政的出台,也為零售業新一輪的整合發展提供新的商機。但更應關注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正處於轉型期,各方麵都在向規製方向轉變,零售業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做到合規經營。

規製是指政府以法律(法規、規章、解釋)、文件(通知、意見、決定、函)等規範性文件,來實現流通的規範與製衡。規製的另一麵是企業的合規。所以,流通規製不僅僅是政府管理流通的問題,更是企業依法經營的問題。目前,許多大型流通企業都建立了合規部門,隨著流通法規越來越健全,流通企業更需要這方麵的專業知識與專業人才。

另一方麵,零售業要特別關注技術環境變革的影響。流通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對流通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如條碼技術改變了流通管理模式,將流通從大類管理轉變為單品管理,為精細化與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礎。通信技術改變了流通結算方式,寬帶的普及與提速使信用卡的廣泛而快捷地使用成為可能。互聯網技術更是徹底改變了傳統流通業的渠道模式,也改變著消費習慣。這方麵有三點應該特別引起業界的關注:一是能給顧客帶來良好體驗的新技術,如二維碼、手機支付、網絡預訂等;二是能掌握消費動態的新技術,如消費行為跟蹤與分析、會員分類與數據分析等;三是能降低管理成本、防止商品損耗方麵的新技術,如電子牌卡、防盜係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