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了兩家連鎖店,感覺像一個規範而缺乏彈性的“塑料機構”。
一家是大型綜合超市,用會員積分換禮品,必須出示身份證。我說:“報身份證號碼不行嗎?”服務員說:“公司這樣規定的,我也沒辦法。”乘高鐵如果忘帶身份證,到鐵路警署,隻要能報出身份證號碼尚可獲取一張取票憑證到窗口取票,難道連鎖公司的服務規則比鐵路公安還嚴格?!為什麼不可以給服務人員一點授權,讓他們根據顧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一些便利服務呢!
另一家是上海宜家。買了一個馬爾姆4屜櫃,安裝以後發現,板材沒有封閉,內層裸露在外,氣味刺鼻難聞,通風處放置一周,仍未消除異味,便向該公司官網投訴。客服反應迅速,先郵件後電話,話語溫和,看似規範,但對質量問題始終保持緘默。當我表示要向有關部門投訴後,才答應上門辦理退貨。真可謂是“蠟燭”,不點不亮!但仍然不肯退款,一再強調上門服務隻退購物卡,如要退款可到店麵辦理手續。不管商家是否有意所為,我作為顧客,隻感受到商家步步為營,對質量問題漠不關心,對商品退調設置層層障礙,這是一種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的服務思路。
古人曰:“先義後利,不言利而利自生!”這些商家如果有一丁點古人的經商道義,也不至於我用文字來表達對此類服務的不滿。實際上大部分顧客嫌麻煩而不願意與他們囉唆。是什麼使他們變得表麵溫情,實則傲慢?
在創新轉型的大背景下,如果商家仍然不把顧客放在眼裏,道貌岸然,自以為是,藐視顧客,漠視問題,後果一定會越來越嚴重。
我以為,當下我國零售業最大的創新就是要換腦子,變思路,轉視角。從顧客的視角看問題,用顧客的感受變思路,把規範服務提升到溫馨服務,用適當授權激活每一位服務人員的熱情,去感化顧客,拉近與顧客的距離。這是服務創新的“不二法門”。
有了這個基本點,我們才可以談具體的創新之道。如合肥樂城超市打造未來超市、歐尚大賣場的自助導購產品、沃爾瑪的移動客戶端等都是用技術創新來提高顧客體驗。再如信譽樓的誠信服務、興隆大家庭的功夫營銷、上海羅森柯南主題便利店、快客高端便利店等是用服務來營造快樂。廣州的天天洗衣、祐驛站的O2O模式、蘇寧的雲商等是用跨界營銷來提升業績。勝佳超市空月餅盒換雞蛋、無錫歐尚超市用一元硬幣讓顧客自助實現購物車歸位、胖東來周二閉店等是從營銷和管理的角度來拉近店與客距離。再例如,美國飲料零售商Bev Mo發起軟木塞回收綠色行動,實現廢舊軟木塞的第二次生命,從再生能源的使用、“零廢棄”概念與銷售對環境友善的產品等角度提出零售商綠色創新途徑。零售商們最終還需要憑借有效的管理接上地氣,為創新活動提供正能量。
創新源於顧客,創新服務顧客。這是零售創新的核心。技術、服務、營銷、環保與管理則是零售創新的途徑或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