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驚天大案:血門風波(3 / 3)

這些人也覺得左右為難,想不出什麼萬全之策。王莽見大家都保持沉默,隻好率先打破這種尷尬的場麵。他清了清嗓子,朗聲說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能因為衛家是外戚,就枉法縱容。衛姬是皇帝的母親,孝道至上,可以法外開恩。但其他人絕不能放縱,一定要予以嚴懲。”

領導發話了,其他人隻有隨聲附和,血洗衛家的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王莽進宮向太後王政君回報。太後也擔心這麼做會後患無窮。王莽道:“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我們沒有退路了。大獄已經興起,隻能一查到底。太後想一想,平帝即位以來,我們隔離衛家,軟禁中山太後(衛姬),平帝將來就會原諒我們嗎?既然如此,我們現在放縱衛家,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如就此斬草除根。”

“如果皇帝親政後複仇,怎麼辦?”太後憂心忡忡地問道。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既要抑製外戚,又要避免皇帝將來報複,實在是一件兩難的事情。我以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江山穩固、國泰民安,其次是我們王家的榮華富貴、世代平安。至於龍椅上坐的是誰,並不重要。”

王莽抬頭直視著太後。王政君被他眼中閃過的那道寒光嚇得心頭一凜,那是淩厲的殺機,她沒有想到王莽竟然膽大包天。但冷靜下來想一想,事已至此,似乎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化解眼前的難題了。

得到了太後的認可,王莽開始了肆無忌憚的大清洗運動。衛家的人除了皇帝的母親衛姬沒被牽連外,其他親屬全部被誅殺。隻有皇帝的舅舅衛寶的一個女兒,也就是皇帝的表姐,嫁為中山王後,被廢掉並流放。

皇族中牽連被殺的,有與哀帝外戚丁、傅兩家關係密切的敬武長公主(漢元帝的妹妹),與衛家有聯係的梁王劉立。

王家被牽連的人有紅陽侯王立。這個叔父一直是王莽的眼中釘、肉中刺,這次終於被徹底消滅了;王莽的堂弟、平阿侯王仁。

大臣中被殺的有抵製王莽為大司馬的前將軍何武等人。

王莽也學習周公,剛柔並濟、軟硬兼施。在靠鐵血手段清除政敵之後,繼之以和風細雨的教化,為自己的血腥手段蒙上一層道義的光輝,贏得人們的認可與支持。

一方麵,他撰寫了八篇文章,現身說法——“子愛至深,為帝室故不敢顧私”,以王宇為例,警示後人。很快,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王莽著作的熱潮,學官們要負責教授這八篇文章,並把它們作為選舉人才時的考察科目;在職官員中能夠背誦這些文章的,也要記錄在案,作為將來考核時的依據之一。

另一方麵,他把朝廷的高官們集中起來,集體學習“為人後之誼”,宣揚“為人後者,義不得顧私親”。這樣做的實際目的是給年幼的平帝洗腦,也是為了應付社會輿論的壓力。他仍然抱著一線微弱的希望,指望平帝能夠理解自己為了江山社稷的良苦用心,也能支持大義滅親,將來不懷恨報複。

雖然抱著這樣的僥幸心理,但王莽也明白,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平帝寬恕他,那麼皇帝就得有像大海一樣寬闊的心胸,像聖人一樣高尚的品德。王莽自己是個道德超人,他能做到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天傍晚,王舜來找王莽喝酒、聊天。初秋時節,秋高氣爽,院子裏非常清涼。堂兄弟二人就在院子裏的石桌旁相對而坐,仆人端來幾碟清淡的小菜給他們下酒。

王舜抿了一口酒,對王莽說:“巨君,血門大案已經基本終結,現在放眼朝野上下,能夠威脅我們的人基本都被清除了。下一步你打算怎麼辦呢?”

王莽抬頭望著湛藍的天空,悠悠地說:“我興起大獄,血洗朝野,絕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現在朝廷內外眾誌成城、萬眾一心,正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候。我一生的心願就是像周公一樣,輔佐君王,開創一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盛世,推行仁政、教化蒼生、振興禮樂,重建禮儀之邦。為了這個目的,我已經努力了這麼多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曆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坎坷和挫折。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在一步步地向目標靠近。”

看到王莽躊躇滿誌的樣子,王舜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小心地說道:“我聽說了一些市井流言,有人揣測你將來會取漢室而代之。”

王莽睥睨了王舜一眼,冷笑道:“這種道聽途說能相信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為了蒼生,你難道還不了解我嗎?”

王舜道:“如果有一天,大勢所趨,你真的可以做一個開國之君,不是更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嗎?到那時候,你會不會坐到龍椅上去?你的所作所為究竟是為了劉漢一家,還是整個天下?”

王舜的話直戳王莽的心坎。那是一個他有所覺察,但一直不肯直接麵對,隻是朦朦朧朧地意識到的症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聖人的教誨在王莽的耳畔回響,不管是推行仁政,還是以禮治國,目的不都是為了老百姓嗎?江山社稷怎麼就一定要算成是劉家的私產?

“方製海內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那些儒生的議論也就是王莽的心聲,因為他在骨子裏就是個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