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後經常呆坐在那裏,目不轉睛地看著熟睡中的,或者是被宮女們逗著玩耍的孺子嬰。她的眼神是空洞的、呆滯的,腦海裏也是一片空白,隻有這個活潑可愛的嬰兒在她眼前晃動。在她的世界裏,這是僅存的一線生機。
武裝倒莽的第一槍
一直以來,劉漢皇族的成員們也在強大的民意裹挾下,成為了王莽的崇拜者,為他歌功頌德,要求朝廷給王莽加官進爵,把王莽一步步地推上至高無上的權力頂峰。他們也希望這位德比周公的當代聖賢可以拯救岌岌可危的劉漢天下,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直到王莽向龍椅邁出一隻腳的時候,這些人中的個別先知先覺者才清醒過來,發現事態的發展與自己的本意背道而馳,由於自己的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竟然親手培養出了大漢帝國的掘墓人。
王莽居位攝政,成為假皇帝,激起了個別皇族成員的警惕和反抗。在王莽封國所在地的南陽郡,有一位安眾侯劉崇,他是漢景帝的第八代孫。在帝國上下對王莽的狂熱崇拜情緒中,他是少數保持頭腦清醒的人之一。
當王莽居位攝政,成為假皇帝的時候,劉崇清晰地看到了將來的情景——有朝野上下的強大民意做後盾,王莽將不費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地接掌帝國的權柄,奪走劉漢的江山。沒有千軍萬馬的鏖戰、你死我活的廝殺,而是政權的和平交接。在劉崇看來,這是比在血與火的交鋒中喪失江山更加屈辱的事情,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
居攝元年(公元6年)四月的一天,劉崇把自己封國的國相張紹叫到府中,就像王莽與新都侯國國相孔休是至交一樣,劉崇與張紹的關係也非常親密,張紹是他的智囊和助手,是他最信任的人。
在隱秘的密室中,劉崇把自己的想法向張紹和盤托出,“現在,安漢公王莽大權獨攬、專擅朝政,將來必定會顛覆劉漢的江山。舉國上下,並不乏對王莽心懷不滿、想推翻他的人,但竟然沒一個人敢於首先舉起倒莽的義旗。這實在是皇家子孫的恥辱啊!想當年,高祖斬白蛇起義,顛覆暴秦,擊敗霸王項羽,掃平天下諸侯,開創大漢兩百年基業,那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不想他的子孫後裔竟然如此膽小、怯懦”。
劉崇越說越激動,義憤填膺,臉漲得通紅,嗓門也越來越大。張紹生怕他的聲音傳到外麵,被別人聽到,連忙示意他壓低聲音,保持冷靜。劉崇終於鎮定了下來,在張紹的對麵坐下來,眼睛死死地盯著張紹,說出了最關鍵的一句話,“我打算帶領自己的族人首先起事,舉國上下一定會聞風而動、群起響應,國相以為如何?”
張紹雖然早就猜測出了劉崇的心意,但被他這麼一問,一時間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劉崇見張紹不吭聲,繼續說道:“如果推翻了王莽這個權臣,我們就是安定大漢江山的第一功臣,將來榮耀無限、位極人臣。如果一旦不幸落敗,也是慷慨就義,上對得起祖宗和朝廷,下不愧於天下蒼生,相信後人編撰青史的時候,會為我們寫上一筆的。”
張紹見自己的主子心意已決,也就不再遲疑了,於公於私,他都必須履行忠誠的義務,跟著自己的主子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張紹決然地說:“主公,既然你已有主張,紹自當追隨主公,共舉大事。我甘願做你的馬前卒,衝鋒陷陣。”
劉崇激動地握住了張紹的手,雙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經過幾天的聯絡和準備,在一個飄著細雨的早晨,劉崇在自己府邸的院子裏召集了族人一百多人。在頭一天晚上,每個人都已經得知了消息。劉崇並沒有強迫自己的族人參加,允許大家自願決定是否一起舉事。但封國與外界的聯係已經被切斷了,所有的路口都設置了崗哨,嚴加把守,以防走漏消息。
結果是,除了極少數膽小怕事的,大多數族人都選擇了參加武裝倒莽的行動。因為即使他們現在不參加,將來一樣會被株連獲罪。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跟著大家一起放手一搏,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劉崇注視著眼前的這些族人,由於起事倉促,他們穿著各種各樣的衣服,連身像樣的鎧甲都沒有,兵器也是五花八門,一看就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以這支弱小的力量去撼動威望如日中天、掌握著整個帝國所有軍政大權和武裝力量的王莽,就像一隻螞蟻要推翻大象一樣困難。這是一次近乎自殺的行動,唯一的希望就是憑這點微弱的火星,可以點燃燎原大火,讓那個權臣王莽葬身火海。
劉崇被這種慷慨赴死的悲壯所激勵著,渾身的熱血沸騰了起來。他高聲鼓舞著參加舉事的族人,“今日我們共同舉事,為的就是推翻篡奪漢室江山的大權臣王莽。大奸似忠,王莽巧言令色、費盡心機,蒙蔽了天下人的眼睛,讓人們看不出他的真實麵目。現在,他已經邁出了篡逆的第一步,如果我們繼續姑息縱容這個奸賊,劉漢江山社稷必然不保。身為漢室皇親,我們如何麵對列祖列宗?
“劉氏的熱血男兒,今天我們就以必死的決心,拿一腔熱血來喚醒昏昏欲睡的眾生,一同討伐大奸王莽。成功了,在場的每一位都是護國元勳;失敗了,青史上也將留下我們的名字。願我們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所向披靡,直搗長安,取王莽的首級,祭奠列祖列宗!”
眾人發出了一聲雄渾的怒吼,直上雲霄。劉崇一馬當先,張紹緊隨其後,這支英勇無畏,又單薄得有些可憐的隊伍出征了。
劉崇進攻的目標是南陽郡的首府——宛城(河南南陽)。當他們進抵宛城城下的時候,才發現宛城的守軍早有防備。原來,宗族中的一個人為了自保,非但沒有參加起事,還連夜跑到宛城告密。宛城守軍立刻加強了戒備,並向鄰近郡縣和長安報信。
看到宛城城門緊閉,守軍戒備森嚴,劉崇心裏一涼,知道大事不好,起事注定要失敗,眼前隻有死路一條了。但隊伍已經開到了宛城城下,再沒有退路可走了,隻能硬著頭皮攻城。還沒等他們靠近城牆,密集的箭雨就從天而降,把攻城的隊伍射殺近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