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暴風雨終於來了(1 / 3)

翟義收攏了思緒,氣憤地說道:“我身為故宰相之子,又擔任大郡的太守,一家兩代受朝廷的大恩,為朝廷討伐逆賊,義不容辭。現在,我想揮師西進,直搗長安,殺掉那個不該居位攝政的人。然後,從宗室中選擇一個適宜的人立為皇帝並輔佐他。即便最後兵敗身死,我們也能夠名留青史了!現在,我準備動員人們一起起事,你願意協助我嗎?”

陳豐霍然站起身,“我唯舅舅的馬首是瞻,管他是誰,什麼安漢公、宰衡、假皇帝,隻要您說他是該殺的賊,我就一定把他的腦袋取來獻給您”。

甥舅兩個這麼一商量,起兵討伐王莽的大事就定了。翟義身為封疆大吏,造起反來聲勢和實力自然與劉崇不同,計劃也更周密、準備更充分。翟義利用職權之便,聯絡自己的下屬東郡都尉劉宇以及嚴鄉侯劉信、武平侯劉璜兄弟。這些人基於不同的原因,不約而同地響應翟義的號召,一起舉事,討伐王莽。

這天,翟義、陳豐、劉宇、劉信、劉璜幾個人集中到翟義的府中密議。陳豐說:“王莽現在手握天下軍政大權,要推翻他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必須做精心的準備,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現在,最重要的是要物色一個懂得兵法謀略的人,擔任討賊義軍的軍師。”

翟義頻頻點頭。劉信忽然想到了什麼,一拍腦門,叫道:“還真有這麼一個人才!”

“是誰啊?現在何處?”翟義急切地問道。

“此人名叫王孫慶,本郡人。我與他相識,曾來我的府邸中敘談,精通兵法,對行軍打仗頗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他曾在軍中任職,在邊郡抗擊過匈奴,也參加過平定地方賊寇的戰鬥,又熟讀兵書,應該是最佳人選了!”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人啊!”翟義興奮地擊掌,說道:“那王孫慶現在何處?”

劉信麵露難色,道:“他已經卸去軍職,到長安遊學、訪友了!現在不在東郡。”

“那就煩請嚴鄉侯趕緊把他叫回來,跟我們一起共舉大事!”劉宇說。

武平侯劉璜搖頭道:“現在我們並不清楚王孫慶的心思。如果我們直接告訴他,要起兵討伐王莽,他未必願意參與其事,甚至可能向朝廷告發我們。”

“那該怎麼辦?有什麼更好的理由把他召回來嗎?”劉宇問道。

劉璜陰險地一笑,“我們不妨說他在軍中任職時克扣軍餉、盤剝士卒,將他從長安押解回來。等他回到東郡,落入我們的掌握之中,就算他不想跟我們一起舉兵,也由不得他了。”

翟義連連點頭,“這個辦法比較穩妥。就這麼辦!”

在翟義等人的安排下,正在長安求學的王孫慶被莫名其妙地抓回了東郡。等翟義等人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他之後,王孫慶已經沒有退路了,拒絕參與就是死路一條;參與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能夠成功,自己也是匡扶漢室的功臣。他慷慨地應允了,成為這個倒莽起義指揮部的參謀長。

翟義收攏了思緒,氣憤地說道:“我身為故宰相之子,又擔任大郡的太守,一家兩代受朝廷的大恩,為朝廷討伐逆賊,義不容辭。現在,我想揮師西進,直搗長安,殺掉那個不該居位攝政的人。然後,從宗室中選擇一個適宜的人立為皇帝並輔佐他。即便最後兵敗身死,我們也能夠名留青史了!現在,我準備動員人們一起起事,你願意協助我嗎?”

陳豐霍然站起身,“我唯舅舅的馬首是瞻,管他是誰,什麼安漢公、宰衡、假皇帝,隻要您說他是該殺的賊,我就一定把他的腦袋取來獻給您”。

甥舅兩個這麼一商量,起兵討伐王莽的大事就定了。翟義身為封疆大吏,造起反來聲勢和實力自然與劉崇不同,計劃也更周密、準備更充分。翟義利用職權之便,聯絡自己的下屬東郡都尉劉宇以及嚴鄉侯劉信、武平侯劉璜兄弟。這些人基於不同的原因,不約而同地響應翟義的號召,一起舉事,討伐王莽。

這天,翟義、陳豐、劉宇、劉信、劉璜幾個人集中到翟義的府中密議。陳豐說:“王莽現在手握天下軍政大權,要推翻他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們必須做精心的準備,召集天下豪傑,共舉大事。現在,最重要的是要物色一個懂得兵法謀略的人,擔任討賊義軍的軍師。”

翟義頻頻點頭。劉信忽然想到了什麼,一拍腦門,叫道:“還真有這麼一個人才!”

“是誰啊?現在何處?”翟義急切地問道。

“此人名叫王孫慶,本郡人。我與他相識,曾來我的府邸中敘談,精通兵法,對行軍打仗頗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他曾在軍中任職,在邊郡抗擊過匈奴,也參加過平定地方賊寇的戰鬥,又熟讀兵書,應該是最佳人選了!”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人啊!”翟義興奮地擊掌,說道:“那王孫慶現在何處?”

劉信麵露難色,道:“他已經卸去軍職,到長安遊學、訪友了!現在不在東郡。”

“那就煩請嚴鄉侯趕緊把他叫回來,跟我們一起共舉大事!”劉宇說。

武平侯劉璜搖頭道:“現在我們並不清楚王孫慶的心思。如果我們直接告訴他,要起兵討伐王莽,他未必願意參與其事,甚至可能向朝廷告發我們。”

“那該怎麼辦?有什麼更好的理由把他召回來嗎?”劉宇問道。

劉璜陰險地一笑,“我們不妨說他在軍中任職時克扣軍餉、盤剝士卒,將他從長安押解回來。等他回到東郡,落入我們的掌握之中,就算他不想跟我們一起舉兵,也由不得他了。”

翟義連連點頭,“這個辦法比較穩妥。就這麼辦!”

在翟義等人的安排下,正在長安求學的王孫慶被莫名其妙地抓回了東郡。等翟義等人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他之後,王孫慶已經沒有退路了,拒絕參與就是死路一條;參與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如果能夠成功,自己也是匡扶漢室的功臣。他慷慨地應允了,成為這個倒莽起義指揮部的參謀長。